健康
快速导航
>医史传说

华北国医学院:中医教育史的光辉一页

作者:中华网 2019-12-11 16:09:01

多种传承方式结合家传、师承和院校教育是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三条途径。相对于院校而言,家传、师承从古有之。而中医正规系统的院校教育,应该是“西学东渐”后的事情。与家传、师承最大的区别是,中医院校引进近现代教育体系以及西医课程。现实的做法是,将师承和院校结合起来,并可在招考时尽量考虑家传的因素。在这方面,华北国医学院和施今墨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方面他们采取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有先有家传后再院校的,有先有师承后有家传的,有先有院校后有师承的,还有中医家传后再去西医院校学习的。再如在祝谌予引见下,北京中医学院1962届学生吕仁和、吕景山曾在施今墨诊所抄方,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后来都成为国医大师。可见系统学习加上名师点拨,应该是中医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这还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人施教”的元素,一切以各人因缘造化和天资禀赋为定,而决不“拉郎配”。

经典与临床结合中医的生命在临床,中医的灵魂在经典。合理将经典和临床有机结合,能尽早全面接触中医精华,尝到真正的中医“味道”。华北国医学院高年级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到诊所随师实习。施今墨还亲自带教,并亲自讲《丁甘仁医案》课。后期教医案课的,是编写《祝选施今墨医案》的祝谌予。朱壶山则在讲课时常结合施今墨医案,讲述经典理论精义。而华北国医学院的经典老师都是临床开业医生和理论大家,如朱壶山的《伤寒论通注》《杂病论通注》、杨叔澄的《医学大意》等都是自己编写的教材。而后者以《医学实在易》《慎疾刍言》等原著和注解为主,循序渐进,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少学生回忆,当时都有上午门诊抄方,下午随师出诊,晚间或整理脉案,或名师讲解经典课的经历。

上一页5/6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