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如内科李介鸣、李辅仁、袁家矶、翟济生、索延昌,妇科赵松泉、李德衔,儿科何世英、刘韵远等,均是施门弟子,在有关中医学科领域都是临床大家。在三届国医大师评定中,从施门走出的有李辅仁、吕景山、吕仁和。
施门一派代有传人,绵延不绝,绝非偶然。而传承导师开明,学术发展开放,研究成果开发,绝不拘泥成法,绝不陈陈相因,是其最重要的文化传统。
施今墨用中医“三消”病机理论分析糖尿病辨证规律,主张脾肾双补,创治疗糖尿病的三首丸方和一首汤方。立黄芪、山药和苍术、玄参两组对药,一阴一阳,针对脾肾发挥作用。在上述基础上,祝谌予以糖尿病5个临床分型为主,首先提出瘀血入络证和活血降糖法,对燥热型糖尿病用温清饮加减治疗,兼见高血压、高血脂者则用降糖生脉汤加减治疗,同时亦有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方剂,较前又有创新发展。而吕仁和在求学期间曾受施今墨亲传,而后在临床上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在祝谌予的“瘀血入络”启发下,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机假说和治疗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并开发出专病系列成药。
就中医刊物而言,施今墨主办的有《文医半月刊》《国医月刊》《复兴中医》三种。1935年,在施今墨主持下,作为华北国医学院校刊的《文医半月刊》开始招聘编辑,学生杨医亚应聘成功。在办刊过程中,杨医亚不断结识北京名医,提高了沟通能力,开拓了学识眼界,为他以后创办《国医砥柱》月刊创造了良好条件。1939年,杨医亚又应施今墨之聘成为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49年又被任命为校长,走上了一生从事中医教育工作的道路。
教育成才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