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速导航
>医史传说

华北国医学院:中医教育史的光辉一页

作者:中华网 2019-12-11 16:09:01

祝谌予(1914—1999)施今墨及门弟子和学术继承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家、中医教育家。曾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1956年起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86年创办民办顺义国医院。首创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和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中药方。祝谌予在施今墨学术传承上有卓越特殊贡献。

哈荔田(1912—1990)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学生。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曾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任院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家、中医教育家。在中医妇科证治规律研究有突破性贡献。

董德懋(1912—2002)华北国医学院第三届学生,中医临床家。一生献身于中医学术传播和中医学术机构建设,是《中医杂志》主编、名誉主编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在施今墨先生的支持下,自1940年起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药月刊》《北京中医》和《中医杂志》。临床针药兼治,崇尚中土王道,用药平和,从脾胃治五脏病。

杨医亚(1914—2002)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学生,中医教育家,著述等身。杨医亚自1935年至1937年担任《文医半月刊》常务编辑;1937年起自创《国医砥柱》月刊;自1939年起从事中医教育,包括高校、培训、函授等各级各种中医教育;编写中医教材等著作50余种,达1540万字。

马继兴(1925—)华北国医学院第十一届学生,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研究员。在针灸学史、本草学史、古中医药文献辑佚和马王堆、敦煌等地出土医学文献、海外中医古文献回归等领域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在海内外声名远播。曾获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政府等颁发的多种奖项。

上一页3/6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