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肿瘤医院 0931-2302543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为两院一体的领导体制,始建于1972年,是集医疗、科研、教学、肿瘤防治、康复、卫生信息化为一体 面向西北地区最大的医学科研及肿瘤专业防治机构。承担着甘肃省肿瘤发病普查、诊治、预防、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肿瘤专业人才培训、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和研究生培养等任务。 甘肃省肿瘤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学建设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甘肃省癌症中心、甘肃省重离子束治疗肿瘤临床研究基地、兰州大学附属肿瘤研究中心、甘肃省省属重点科研院所、兰州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单位、甘肃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甘肃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甘肃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以及甘肃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等十余个协会主委单位;是省、市、铁路医保单位、新农合定点医院。 医院现开放病床1200张,设有19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其中,省级临床医学中心3个(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分子病理诊断及头颈肿瘤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省级重点学科4个(放射治疗研究中心、肿瘤内科、头颈外科、乳腺病诊治中心),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2个(中西医结合科、中西医结合血液科)。 医院临床亚专业学科完善,覆盖病种齐全。在肿瘤治疗方面,形成了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介入、免疫、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整形微创、核素治疗等综合体系。在开展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控制恶性肿瘤复发与转移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引领着甘肃省肿瘤临床及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由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医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肿瘤流行病研究中心、医学情报研究所和《甘肃医药》编辑部等7个科室组成,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药物临床试验(GCP)机构1个。以"培养新型医学科研人才、开展临床导向技术研究、开放共享科研条件资源、促进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了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平台、肿瘤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地产中草药研发平台和医学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近年来,围绕肿瘤预防和发生及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的分子诊断、抗肿瘤药物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等领域积极开展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了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的进程,与国内外30余所一流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协作关系。 全院现有员工127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50人。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6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1人、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医药卫生先进个人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省级领军人才6人、十佳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兰州市科技功臣提名奖获得者1人、厅级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333"、"555"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甘肃省名中医3人、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2人、省科技厅学科带头人2个、院聘首席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9人、博士和硕士156人。 配备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临床诊疗及科研设备。IGR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等高精度放疗直线加速器4台,西门子Lantis、医科达MOSALQ网络、核通PLATO、OncantraMasterplan、瓦里安Eclipse、医科达CMS放疗计划系统6套,核通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机2台、东芝CT模拟定位机、X线模拟定位机、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西门子1.5T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西门子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GE高分辨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西门子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系统(DR)、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SysmexRoche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SysmexCA-7000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VersaTREK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中央监护系统、多普勒彩超、麻醉机、胸、腹腔镜系统,还装备了数字化全净化手术室15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消毒供应中心,具有Quantstudio12K多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FACSVerse流式细胞仪、Rotor-Gene实时荧光定量PCR仪、X-mark酶标仪、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仪、QIAGEN核酸自动提取仪等科研设备。 医院、医科院先后承担并完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项目。近五年,共获得各类科研立项12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4项。全院共完成科研成果73项,发表论文595篇,其中SCI49篇、国家级360篇。出版专著26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项。全院共获各类科技奖53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奖52项。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0931-2354680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医院,是兰州市属一所规模最大、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吴家园西街1号,占地4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院内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为38.3%,获市政府“花园式”单位称号。院内有近千名职工,可容纳816张床位,40余个临床技术科室,年门诊量近20万人次,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2009年再次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先进集体。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有50年的历史,1979年正式改名为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和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医院现有副高级以上人员128人,硕士研究生43人,赴日研修生20余人;设有白内障复明中心、儿童斜弱视矫治中心、甘肃心血管病研究所、甘肃兰州眼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室、肝病研究室等临床医学研究机构。医院的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外科、眼科、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已达到本省一流水平,可进行先心病、冠心病、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等重症疑难手术与介入治疗。心胸外科于2001年6月1日在西北五省区地方医院率先开展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在硬件方面,现在医院拥有西北地区首台西门子128层4维螺旋CT机、1.5T超导核磁共振机、数字2000毫安X光机、数字胃肠X光机、人工肾血液透析机、眼底照相机、多功能自动呼吸机、各种纤维内视镜及电子内视镜、体外反搏机、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等大型医疗设备。新建外科大楼全面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随着螺旋CT、数字减影、心脏工作站、电子胃镜及十二指肠镜等耗资2000万元的先进设备的应用,必将使医院的诊疗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实践中,医院提倡人性化服务,患者第一的理念,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强化质量意识,拓宽服务范围。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积极开展全程优质服务,逐步形成以优质服务为前提,专家队伍建设为基础,周到的后勤保障为支撑,科学的管理为核心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省重点骨干医院之一。近年来,医院加大科研力量,先后完成科研成果数十项,其中多项达到国内、省内领先水平,获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国家专利2项,并同日本及欧美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成为兰州医疗卫生事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为广大患者提供预防、保健、治疗的医疗基地。
甘肃省中医院 0931-2687109
甘肃省中医院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之滨,创建于1953年12月8日,是甘肃省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和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教学医院,省、市、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全省新农村合作医疗三级定点医疗机构。2007年托管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2012年托管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名为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医院先后开设了临夏分院、通渭分院、榆中分院、永登分院,兰州甘南路特色门诊部和省委门诊部,在白银新区建设占地100亩的医院制剂中心。 近年来,医院切实贯彻国家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地、县(区)辐射,扩大医疗服务半径和空间。2013年,经省卫计委批准,医院联合省内各地20家医院组建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医疗集团",本着互助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继续教育、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危重病人的上下转诊康复等方面打破院际界限,实行资源共享,促进成员单位的共同发展。 医院占地面积105亩,现有职工16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87人,副高以上专家248人,博士26人,硕士27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甘肃省名中医17人,省级优秀专家5人,省级领军人才5人,厅级领军人才13人。医院开放床位1350张,设有83个专科专病门诊、62个临床医技科室、23个研究所、5个二级实验室、1个中心实验室、23个职能管理处(科)室。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专)科11个,省级重点学(专)科13个,其中骨伤科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及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全国64个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中。脑病科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药剂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中医护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药剂科、脑病科、脾胃病科、老年病科为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及省中医药重点专科;肛肠科、内分泌科、针灸科与放射影像科为首批院内重点专科。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文化学为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骨科、中医药剂科、中医脑病科、中医老年病科、中医消化科为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医院坚持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坚持"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技"的发展战略,以病人为中心,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医院中医特色诊疗内涵建设。近五年来,医院立项的省(部)级、厅级、院级科研课题179项,完成鉴定课题94项,获奖成果44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48篇,出版医学专著49部。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99届(次)。医院自主研发了"损伤胶囊"、"消定膏"、"中风膏"、"补脑膏"、"制萎扶胃丸"和"清宁胶囊"等66种院内制剂,其中有23种进入甘肃省调剂使用药品目录,在全省推广使用,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喜爱。医院还承担着甘肃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 在应对"非典"、"5•12地震"、"三鹿奶粉事件"、"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岷县暴洪地质灾害"、"岷县漳县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作为省内最大的中医院,责无旁贷地冲锋在第一线,不辱使命地完成了各项救援工作。在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医院单独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救援队伍,做为全国4支中医医疗救援队伍之一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成为省卫生厅系统收治玉树伤员最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