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的护理诊断需及时评估和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常见原因包括脑部损伤、代谢紊乱、药物中毒和感染等。护理措施涉及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及提供心理支持。
脑部损伤是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水平和肢体活动,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脑外伤患者,应保持头部抬高30度,避免剧烈搬动,以防颅内压增高。
代谢紊乱如低血糖、肝性脑病、尿毒症也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护理人员需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异常。针对低血糖患者,应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肝性脑病患者,则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使用乳果糖降低血氨。
药物中毒也是意识障碍的常见原因,比如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酒精过量使用。护理时要详细询问用药史并及时进行毒物检测。对于镇静药中毒患者,可使用氟马西尼拮抗;对于酒精中毒者,则需补充维生素B1预防韦尼克脑病。
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败血症、重症肺炎也可导致意识障碍。护理时应密切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对脑膜炎患者,应保持安静环境,避免强光刺激;而败血症患者则需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重要部分,需要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定期翻身拍背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保证营养摄入也很关键。对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应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心理护理对意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同样重要。向家属解释病情,提供情感支持,并指导他们参与护理。对于意识逐渐恢复的患者,应进行定向力训练,帮助其重新认识环境和自我。必要时请心理医生会诊,评估和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
意识障碍的护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通过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