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的诊断需满足四条标准:持续存在的健康担忧、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反复就医检查以及症状无法用医学解释。治疗时应结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并纠正错误认知。
持续存在的健康担忧是疑病症的核心特征。患者通常表现出长期且过度的担忧,即使没有明确的医学证据支持。这种担忧可能持续超过6个月,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和帕罗西汀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对症状的过度关注也是疑病症的重要表现之一。患者可能会将身体正常的生理变化或轻微不适视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技术可以帮助患者逐步减少对症状的关注,降低焦虑感。正念疗法也能帮助患者学会接纳身体感受,减少对症状的过度反应。
疑病症患者常会频繁前往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即便检查结果正常也无法消除其对疾病的担忧。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心理教育有助于患者理解症状性质,减少对医学检查的依赖。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和劳拉西泮可用于短期缓解急性焦虑。
患者的症状通常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但他们对这些症状的解释往往与医学事实不符。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表达情感,减轻心理压力。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如阿米替林、多塞平和丙米嗪可用于治疗伴随的抑郁症状。
通过综合心理支持和适当的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对自身健康的信心,减少对疾病的过度担忧,从而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