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很容易“放弃”
放弃型人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大家不妨看看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1、压力触发了大脑的逃避反应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战逃反应”,又称战斗或逃跑反应。
指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在面对威胁或危险时展现出的两种基本应对机制。一是选择战斗,即面对并抵抗威胁;二是逃避,即逃离威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种基于本能的逃避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应对一些具象的、即时的、可逃避的物理威胁:
比如,在野外遇到猛兽,我们会本能地逃跑。
但有时,我们也会错误地将那些抽象的、持续的、不可控制的社会压力源(如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视为“危险情景”,从而触发逃避行为。
当这种“压力-逃避”的应对机制形成习惯,就会逐渐演变成“逃避困难”“逃避成长”的“放弃型人格”。
2、过度“即时满足”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耐心
短视频10秒钟就能带来强刺激;
5分钟就能两倍速看完一部电影解说;
点外卖20分钟左右就能吃到美食;
网购第2天就能收到快递;
想学点东西,用AI一查,3秒钟就能获取答案和资料……
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容易得到“即时满足”,网络和科技的发达能够在短时间满足我们内心的欲望,提升效率。
但这样的体验,也重新塑造了我们的“耐性阈值”——
“耐性阈值”的降低,为“放弃型人格”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因为没有耐心,所以遇到一点点困难、麻烦,就会轻言放弃。
而“放弃型人格”这种玩梗的形式,又冲淡了我们越来越没有耐性的负罪感,给这份不安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内心深处隐藏着未愈合的创伤
可能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曾经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在职场中反复被否定、忽视、PUA;
经历过一段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身陷完美主义的陷阱,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类似这些负性体验带来的创伤,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它只会隐藏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将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全面否定。
于是为了避免“再次证明自己无能”,选择直接逃避挑战。
4、对于“心流”的错位认知
“心流”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专注进行某项活动时,因目标明确、挑战与技能平衡而产生的忘我体验。
其核心的特征包括: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时间感失真、自我意识消失。
“心流”可以算得上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很多人都在追求并运用这种概念,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但有时错误地理解和运用心流状态,反而会造成负面效果。
比如,类似于打游戏这种有规律的行动,可以让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有序,进而达成一种“心流”状态。
虽然它能够帮我们缓解无聊、降低心理压力,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提升专注力,却并不符合“挑战与技能匹配”的特征,也没有任何增益体验的作用。
而部分“放弃型人格”,就忽视了挑战与技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当技能远超挑战时,容易导致倦怠、无聊,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当挑战远超技能时,容易引发焦虑、压力,最终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而崩溃。
长期处在这样的极端状态下,只会导致意识秩序的崩塌,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
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会不断侵蚀我们的生命力
虽然放弃型人格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概念,但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状态。
它看似是一种随遇而安、缓解内耗的躺平模式,却暗藏着许多危机:
1、过度放弃,会让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渐认为自己无法掌握结果,从而放弃努力,被动接受负面情境的现状,从而感到无助、失控的一种状态。
偶尔放弃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人、事、物是一种智慧,但若总是不加以判断就轻易放弃,很容养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认知僵化。
因为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干脆躺平、摆烂,进而拒绝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过度拖延和逃避,容易让问题积压成危机
放弃型人格的本质是过度拖延和逃避,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
它就像是一个“创可贴”,可以短暂保护“伤口”避免感染,制造恢复的契机。
可若是一直贴着它,不让“伤口”适度暴露在阳光之下,只会加速“伤口”的溃烂。
比如:
伴侣之间一个很小的矛盾,明明沟通一下就可以解决,非要一直拖着,互不相让、冷暴力,最后只能以分手告终;
工作上遇到一个难题,只要多查阅一些资料、多询问同事就可以攻破,非要拖着不行动、不解决,最后只会导致自己的工作甚至职业出现更大的危机……
3、频繁放弃、自我逃避,容易养成低自尊
自尊是指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信念,是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评价与想法,以及人们赋予自己的价值感。
而频繁的放弃、自我逃避,很容易让我们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做成这件事、配不上这个人……
进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负面评价,逐渐变成“低自尊者”,活得战战兢兢,没有气力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