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立秋后仍要防中暑 救治不及时病死率达50%

虽已立秋,但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来说,酷热仍未退去。目前,海口、成都、广州以及江南中南部至华南一带,仍被高温天气牢牢“控制”。

最近,一位30岁的男售楼员,连续几天跑业务、发传单,随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继而持续大汗、口渴,伴发呕吐、腿脚抽搐、四肢肌肉颤动等症状,每日尿量仅为200到300毫升,于是家人将其送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急诊科进行医治。该科主任朱立群在接诊时发现,其血压仅为90/50毫米汞柱,大汗淋漓、四肢末梢湿冷。经进一步化验检查,医生确诊其患的是热射病。

“由于今年气温高于往年,得热射病的患者人数也多于往年。”朱立群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那么,什么是热射病?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治?

劳力型热射病致死率极高

朱立群介绍,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或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吸热、产热、散热所构成的热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蓄积的“热量”超过体温调节的范围后出现的疾病,呈现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被称为热射病。热射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包括颅脑、心脏、肝、肾、肌肉等,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50%。

“该病的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摄氏度。如此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朱立群强调。

而根据发病原因和容易“中招”人群不同,热射病又被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朱立群解释,前者主要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致使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人,主要症状为神志模糊、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高烧(可达40到42摄氏度),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衰。后者则是主动暴露于热环境中,主要发病人群为在户外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该类患者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及横纹肌溶解,病情恶化速度快、病死率极高。

上一页1/3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