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些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够使我们及早知道疾病的存在,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时间,这对病人治疗非常关键。因此,我们有需要去了解一下糖尿病酮酸症中毒的有关的检查方法。以下便是对此的相关介绍。
尿糖、尿酮阳性;血糖增高(在16.7~33.3mmol/L);血白细胞增高(感染或脱水);BUN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PH下降,电解质紊乱。
1.尿液检查
(1)尿糖:常强阳性,但严重肾功能减退时尿糖减少,甚至消失。
(2)尿酮体:当肾功能正常时,尿酮体常呈强阳性,但肾功能明显受损时,尿酮体减少,甚至消失。尿酮体定性用试剂亚硝酸铁氢化钠仅与乙酰乙酸起反应,与丙酮反应弱,与β-羟丁酸无反应,故当尿中以β-羟丁酸为主时易漏诊。
(3)有时可有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钠、钾、钙、镁、磷、氯、铵及HCO-3等排泄增多。
2.血液检查
(1)血糖:血糖增高,多数为16.65~27.76 mmol/L(300~500 mg/dl),有时可达36.1~55.5mmol/L(600~1000mg/dl)或以上,血糖>36.1mmol/L时常可伴有高渗性昏迷。
(2)血酮:定性常强阳性。但由于血中的酮体常以β-羟丁酸为主,其血浓度是乙酰乙酸3~30倍,并与NADH/NAD的比值相平行,如血以β-羟丁酸为主而定性试验阴性时,应进一步作特异性酶试验,直接测定β-羟丁酸水平。DKA时,血酮体定量一般在5mmoL/L(50mg/dl)以上,有时可达30mmol/L,大于5mmol。
(3)酸中毒:主要与酮体形成增加有关。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乙酰乙酸和丙酮可与硝普钠起反应,而β-羟丁酸与硝普钠不起反应。大多数情况,DKA时,血清中有大量的乙酰乙酸与硝普钠起反应。本症的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期pH可在正常范围内,当失代偿时,pH常低于7.35,有时可低于7.0。CO2结合力常低于13.38mmol/L(30%容积),严重时低于8.98mmol/L(20%容积),HCO3-可降至10~15mmol/L。血气分析碱剩余增大,缓冲碱明显减低(<45mmol>
(4)阴离子间隙: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其计算方法为:(Na K )-(Cl- HCO3-),正常范围为8~12 mmol/L,主要由带阴电荷的白蛋白及生理浓度的有机酸(乳酸、磷酸及硫酸等)构成。DKA时,由于酮体增加,中和HCO3-,阴离子间隙增大。如果阴离子间隙增大,提示有机酸增加,若患者为糖尿病则提示DKA。DKA时,血清酮体定性试验常呈强阳性,否则,可能提示β-羟丁酸不适当在体内堆积,机体在缺氧和低灌注时优先产生β-羟丁酸。如DKA患者在低血压或缺氧时,体内以β-羟丁酸为主,血酮体定性试验可呈弱阳性,但随着DKA的纠正和病情的改善,β-羟丁酸转为乙酰乙酸增加,血酮体可呈强阳性,但阴离子间隙减少。
(5)电解质:
①血钠:多数(67%)低于135mmol/L,少数正常,偶可升高至145mmol/L以上,大于150mmoLl/L应怀疑伴有高渗昏迷。
②血钾:DKA时,由于渗透性利尿和酮体经肾以盐的形式排出,导致K 大量经肾排出,加上纳食少,恶心和呕吐,进一步加重机体缺钾。但DKA时,细胞外氢离子浓度增加与细胞内钾离子交换,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随着水分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钾同时进入细胞外;细胞内磷的丢失导致钾的丢失以保持电中性;DKA时,胰岛素缺乏,钾向细胞内转移减少,同时细胞内糖原和蛋白质裂解增加,进一步促进钾向细胞外运动,以上种种原因可导致血清钾浓度往往正常,甚而偏高,从而掩盖了体内严重缺K 的真实情况。
此外,DKA时常同时伴有缺磷和缺镁。
(6)血渗透压:可轻度升高,有时可达330mOsm/L以上,少数可达350mOsm/L,可能伴有高渗性失水或高渗性昏迷。
(7)血脂:在疾病早期,游离脂肪酸(FFA)常显著升高,约4倍于正常高限,可达2500μmoL/L;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亦常明显升高,TG可达11.29mmoL/L(1000mg/dl)以上,有时血清呈乳白色,乃由于高乳糜微粒血症所致,高密度脂蛋白(HDL)常降至正常低限。经胰岛素治疗后,上述脂代谢异常可恢复。
(8)血肌酐和尿素氮:常因失水、循环衰竭(肾前性)及肾功能不全而升高。补液后可恢复。
(9)血常规:白细胞数常增高,无感染时亦可达(15~30)×109/L,并以中性粒细胞增高较明显。机制不明,可能与机体应激时边缘池粒细胞向循环池释放及血液浓缩所致,但常无核左移和中毒颗粒存在。DKA时,临床上不能仅以白细胞计数和体温来反映是否有感染存在,应仔细寻找可能的感染灶。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细胞比容常升高并与失水程度有关。
(10)其他:偶有血乳酸浓度升高(>1.4mmol/L),休克缺氧时更易发生。亦可有血淀粉酶轻度升高,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并存急性胰腺炎。
依据病情可选作B超、心电图。
通过以上对糖尿病酮酸症中毒的有关的检查方法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对此有个比较深刻的了解。清楚知道这些正确的检查方法,很好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的存在。感谢大家观看小编的文章,希望该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胰腺炎检查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致病原因比较多,一旦发生急性胰腺炎,就会初夏你血清淀粉酶升高,可以说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身高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不知道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时间,本文将说一下这个问题。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那么,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状况都有哪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和过多的饮酒、胆管内长出胆结石等有关。如果人的胆道里压力过高,会让胆汁逆流进入胰管,造成胰腺泡的破裂,从而引发胰腺炎。长期喝酒的人,在大量饮酒和暴食的情况下,会使的胰酶大量分泌,使的胰腺管内压力突然上升,引起胰腺泡破裂,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当胰腺的小动、静脉血管出现急性栓塞、梗阻时,也会引起胰腺急性血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还有就是受到外伤、发生细菌感染、药物过敏、遗传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引起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在做检查时,血清淀粉酶的检测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标志。那么,这种情况下,血清淀粉酶会在什么时间指标出现升高的状况呢?一般急性胰腺炎在发病六到十二小时期间,血清淀粉酶的水平开始逐渐升高,四十八小时后开始下降,升高的状态一般要持续三到五天。而对于出血坏死型的胰腺炎,淀粉酶值是正常的,有时是低于正常值的。
知道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诊断的重要标志血清淀粉酶的升高时间,对我们最后确认急性胰腺炎是很重要的,只有检验结果正确,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制自己的饮食,合理的安排调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免各种疾病的光顾。
本文详细介绍了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时间,如果你是一位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那么你在发病六至十二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一般在四十八小时之后血清淀粉酶开始出现下降。一旦是出现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升高就说明急性胰腺炎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