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服3种以上药物时,相互作用发生率升至50%(如华法林联用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用药时需告知医生所有用药(含保健品),新增药物优先选相互作用少的种类(如氨氯地平)。
掌握“正确服药方式”。避免因视力、记忆问题导致错误(如掰开缓释片),建议用分药盒分装、整片吞服缓释/控释片、液体药用量杯量取。
三、用药后:做好“监测与记录”,及时“处理异常”
老年人用药后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做好记录与药箱整理。
重点监测“效果与副面作用”。定期测血压、血糖等效果指标,警惕副面作用(如利尿剂致乏力、抗精神病药致嗜睡),出现新症状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
做好“用药记录”。记录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效果及副面作用,复诊时携带,便于医生调整方案。
定期“整理药箱”。每3-6个月清理过期、变质药物(如硝酸甘油开封超3个月药效减半),按要求储存药物(如胰岛素冷藏)。
总结:老年人用药的核心是“平安*一,简化优先”
老年人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评估-用药-监测”闭环管理,实现“效果 大化、风险 小化”。家属需协助整理药箱、记录用药,老年人需拒绝偏方,不自行调整用药。医患配合、科学管理,才能在控病的同时减少风险,维护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