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主要特征包括斑块形态不均、脂质核心与纤维帽结构、钙化或出血、位置多位于分叉处以及稳定性差异等。这些特征通过超声、CTA或MRI等检查可评估,直接影响脑卒中风险,需结合临床干预。
1.颈动脉斑块是如何形成的?
颈动脉斑块一般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是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目前有很多理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主流的,其中“内皮损伤-炎症反应”。
在动脉硬化初期,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等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大量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会大量聚集在动脉内膜,形成脂肪图案。随着病程的进展,脂肪图案会逐渐增大,形成斑块。
斑块形成时,胶原纤维会沉积在斑块表面,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形成不同厚度的纤维帽;胆固醇、泡沫细胞和细胞外脂质在纤维帽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质核。
当病程进展到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会渗入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它们会降解斑块细胞的胶原纤维,使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
2.导致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不可控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性别、年龄、种族和遗传因素;可控的危险因素一般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肾脏疾病。
3.颈动脉斑块有两种类型:
颈部动脉斑块主要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
4. 颈动脉斑块是否都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