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前要做哪些准备
诊室故事
同样是45岁的李先生,多年前就被诊断为胃溃疡。这些年来,一感到不舒服他就自己吃点药,症状也随之能有所缓解,因此他几乎没有再复查过胃镜。但最近一次体检时却意外发现,李先生已经是胃癌晚期,而且已经发生了肝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
专家点评
不难看出,两个同龄患者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先生发现的时候是早期胃癌,并且得到了早期治疗,而李先生并没有重视他的溃疡病,待发现胃癌的时候就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胃癌虽然凶险,其实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得到早期治疗,完全有治愈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
胃癌:消化道“第一杀手”
近些年来,大家会感受到身边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胃癌。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一位,可谓是消化道“第一杀手”,死亡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全球范围内每年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近一半发生在中国。“不良嗜好+工作压力+遗传因素”,已明确列入胃癌高危险诱因,包括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吸烟喝酒、喜好盐腌烟熏食物、家族胃癌史、恶性贫血等等,一些慢性良性胃部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也可能演变成胃癌。
胃癌怎样早诊、早治
胃癌和所有肿瘤一样,都有个发展过程。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早期胃癌,再到进展期胃癌,最后是晚期胃癌。随着病情的发展,胃癌在胃壁上由浅到深浸润性生长。早期胃癌,通过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以上;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在45%以下;当发生身体其他器官组织的远处转移时,就是晚期胃癌了,5年生存率在15%以下。
目前,我国胃癌诊断中早期胃癌的比例平均不超过10%,而日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但由于其进行广泛的胃镜筛查(40岁以上人群常规检查),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可达50%至70%。相应的日本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能达到60%以上。
国内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较低的原因是国内胃癌的普查水平低。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最好的筛选方法,目前早期胃癌的精确诊断只能通过胃镜检查,其他检查及影像不能替代。早期胃癌诊断之后如果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浅层,可以通过胃镜行黏膜下剥离术就可以微创治疗,将有病变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通过胃镜切除,患者不仅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并且由于胃的功能不受影响,术后生存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胃镜可选无痛
西方国家多将胃镜、肠镜当成健康体检、门诊或住院病人的常规检查,但在中国就很难做到。很多人提到胃镜、肠镜便觉得是非常痛苦的检查而不愿意做。实际上做胃镜检查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目前随着无痛胃镜及结肠镜技术的进步,操作时间明显缩短,胃镜及结肠镜的检查大多数患者感觉不到太多的痛苦。相反,我们在门诊发现很多胃肠不适的病人因为惧怕胃肠镜检查而拖了很晚才来检查,往往发现时已是癌症的中晚期,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另外就是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普查在中国目前很难达到。因此提高百姓对于肿瘤早诊早治的意识,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胃镜,要重视胃部不适的症状,早做检查。
胃镜检查前要做哪些准备
胃镜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小时,禁烟3天,以减少胃液分泌及咽部刺激;
胃潴留者应禁食3天,输液,术前应洗胃;
检查前应用1%至2%利多卡因溶液对咽部喷雾麻醉,也可静脉缓注咪唑安定,
必要时可由麻醉师行静脉全麻。
胃癌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有哪些
胃癌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出血量多、急,可表现为大量呕血和黑便,严重时可以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易被诊断;出血量少、慢,一般不发生呕血,而表现为黑便或便潜血化验阳性。此时,由于没有呕血而最容易被患者和家属忽视,如果病程足够长,可以产生贫血等严重后果。病人出血前,多数伴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出血量多者可出现头昏、眼花、出冷汗、全身乏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和血压下降等。
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且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伴有慢性贫血的胃病患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胃癌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因此应该特别注意慢性消化道出血可能是胃癌的报警信号。所以要警惕老人隐匿出血。胃癌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如果上腹触及包块、左锁骨上窝及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胃癌已属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