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轻重与感染虫数,寄生部位和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异尖线虫幼虫可寄生于咽喉,胃和肠黏膜内,但胃受累为最常见,约为肠的2倍,日本报告胃异尖线虫病最多(97.3%)。
潜伏期一般为2~20h,据日本报告从吃生鱼片至发病的最短为30min,最长为168h,3~8h内发病者占64%,12h内发病者占88%,肠异尖线虫病潜伏期较长,一般在吃鱼片后1~5天发病,临床症状与体征按幼虫侵入部位可分述如下:
1、胃异尖线虫病
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是由于再感染而引起的Arthus型过敏性炎症;后者是为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过敏反应,幼虫寄生于胃体部和胃角部占85%以上,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反复发作,常伴恶心,呕吐;少数有下腹痛,偶有腹泻,70%患者大便隐血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胃X线钡餐检查150例,其中有胃角增宽,胃窦部僵直,狭窄或胃蠕动时有强直感者68例;有充盈缺损样改变者16例,胃水肿以压迫时柔软性消失及胃黏膜皱襞肿大作为判断依据,胃可见充盈缺损和粗大皱襞者70例,胃水肿和黏膜皱襞肿大波及胃体部伴明显变形者34例,113例X线摄片检查均见有虫体,胃镜检查150例,除贲门部外均可见到虫体钻入,以胃角和胃体部为多,局部可见界限不清的轻微隆起,皱襞肿大;在虫体钻入处的胃黏膜有轻度渗血及糜烂者38例,150例中检出虫体151条,均为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其中检出3条者1例,2条者3例,其余各1条。
2、肠异尖线虫病
男女之比约1.8∶1,10~39岁患者为主,病变部位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和直肠等,常在吃生鱼片后1~5天内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低热,继而出现腹泻,柏油样黏液便,右下腹和脐周等处有压痛,有时可伴有荨麻疹等,患者常因肠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肠坏死而手术,在病变组织中发现本幼虫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