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胰岛细胞瘤的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可应用于下列情况:
①解除低血糖症状。
②作为术前准备。
③已有转移而不能切除恶性胰岛素瘤患者。
④拒绝手术治疗或手术有禁忌证的患者。
⑤手术未找到腺瘤或切除腺瘤不彻底,术后仍有症状者。
(2)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的药物:二氮嗪(氯甲苯噻嗪)、氯丙嗪、普拉洛尔(心得宁)、苯妥英钠等。
①二氮嗪(氯甲苯噻嗪):临床最多用的口服药是二氮嗪(氯甲苯噻嗪),这是非利尿类的苯噻嗪类药物。直接作用于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对部分儿童特发性低血糖和个别糖原累积病Ⅰ型能迅速升高血糖,也应用于治疗胰岛素瘤。对大部分胰岛素瘤患者二氮嗪(氯甲苯噻嗪)可以抑制肌肉中磷酸二酯酶的活力。治疗剂量成人每天所需剂量根据其个体反应性而定,范围为25~200mg,2~3次/d。儿童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2mg。副作用为在大剂量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钠潴留,白细胞下降。所以有心脑功能不全的病人应慎用,必要时可与利尿药合用。偶发副作用包括:厌食、心律失常、多毛。总的来说,此药比较安全,常用于特定及待手术前病人的治疗方法。也用于不适于手术及恶性肿瘤转移的病人。
②苯妥英钠:1965年Beiten首先观察到苯妥英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苯妥英钠中毒时常伴有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苯妥英钠引起高血糖是由于抑制了胰岛分泌胰岛素,机制尚不明。剂量为每天300~600mg,分3次口服。临床上胰岛素瘤低血糖发作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使用苯妥英钠治疗而使部分症状得以缓解,导致诊断更为延误,应引起注意。
③生长抑素:对二氮嗪(氯甲苯噻嗪)无效病例,可试用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是胰岛素分泌较强的抑制剂,但半衰期短,不能成为临床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