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黏膜修复迟缓
动物实验证实,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延缓肠黏膜修复,微量元素锌、铁,维生素A,B12和叶酸缺乏也影响肠黏膜修复。
二、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1)病原体吸附在肠黏膜表面:但并不侵入和损伤黏膜,主要靠产肠毒素或细胞毒素引起宿主产生分泌性腹泻。肠黏膜上皮细胞不受损害,肠道黏膜完整,大便为稀水样,镜检无白细胞。该类腹泻以霍乱为代表(包括O139型霍乱),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不凝集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及某些变形杆菌等所引起的腹泻都属于这一类。
肠毒素引起腹泻的机制,以霍乱研究得最为充分。这些肠毒素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来启动一系列病理机制的。AC可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进而促进细胞内一系列酶反应,导致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加,大量水和电解质排出,临床上表现大量肠液丢失和剧烈腹泻。
在这类以分泌性腹泻为主的疾病中,除了霍乱肠毒素以外,大肠埃希杆菌(ETEC),和沙门菌分泌的毒素,血管活性肠肽(VIP),前列腺素(PG)均可与黏膜细胞受体结合,激活上述的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增加cAMP的浓度,引起大量肠液分泌和临床腹泻。
除了感染性腹泻以外,血管活性肽瘤(VIP瘤),通过该瘤释出的VIP能激活肠黏膜的腺苷酸环化酶,刺激小肠大量分泌,出现霍乱样严重水泄,亦称为“胰性霍乱”。还有胃分泌瘤、甲状腺髓样瘤,某些神经节瘤,恶性类癌综合征,分泌性绒毛腺瘤都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腹泻的疾病。这些非感染性疾病是通过VIP、激肽、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启动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使cAMP增加,导致肠液大量分泌而引起腹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