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前必须认真作好漏孔的定位。确定漏口位置之后,可行患侧或双侧额部骨瓣开颅。首先应通过硬脑膜外探查,按术前疑及的部位将硬膜自额窦后壁、眶顶、蝶嵴或筛板区小心分离。凡漏孔所在处常可见硬脑膜增厚并陷入骨折缝中,应尽量靠近颅骨分离、剔下漏孔,勿使漏口扩大。颅骨破孔处的软组织电灼后推入骨缝内,如为窦壁则推入窦腔,再用骨蜡或医用凝胶封闭颅骨裂口。然后,密切缝合或修补硬脑膜上的破孔。通常多用颞肌筋膜、骨膜或帽状腱膜作为修补片,缝合务求严密完善。若漏口较大或经硬脑膜外有困难时,即可瓣状切开硬脑膜,抬起额叶底部经硬脑膜下直接查寻前窝底的漏口。通常漏孔多位于筛板区、额窦后壁、鞍内或鞍旁,偶尔也可能发生在过度气化的蝶骨大翼部。有漏孔的地方,蛛网膜与脑组织往往突向患处,局部有粘连及胶质增生,有时还可见到炎性肉芽组织,甚至有脓肿形成。在良好隔离的情况下,先将黏附在漏孔处的脑组织分离、抬起,再将漏口部炎性组织刮净、电凝止血。漏孔不大的可以用肌肉片蘸医用胶填堵,其上再用手术区可利用的硬脑膜、脑镰、骨膜、颞肌筋膜或帽状腱膜,平铺在漏口上,然后严密缝合或用医用胶贴牢、压紧。若颅底骨缺损较大,则常须经硬膜内、外探查,根据发现决定修补硬脑膜破口及颅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一般多采用组织片铺盖粘合硬脑膜内面破口,再以较大的带蒂颞肌及筋膜瓣于硬脑膜外面修补,以提高成功率。然后将医用凝胶与骨屑或肌肉碎块混合,填堵骨缺损处。若颅骨缺损与鼻旁窦相通,则应先刮除窦内黏膜,再用肌肉块填塞窦腔,然后粘堵骨孔。严密缝合伤口各层,不放引流。术后应降低颅内压并强力抗菌治疗。常用的医用胶有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sobutyl1-2-Cyanoacrylate,IBC)、氰基丙烯酸甲酯、氰基丙烯酸烷(Alkyl-2-Cyanoacrylate,Biobond,Aron-Alph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