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耐药性:20世纪60年代以前青霉素曾是治疗葡萄球菌最有效的抗生素,而目前上海和北京地区临床分离株中约90%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而对青霉素耐药。60年代初发现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对临床用β-内酰胺类均耐药,80年代庆大霉素还是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目前MRS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已经超过50%。80年代末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高度敏感,曾作为治疗MRSA感染的保留用药,但现在80%以上的MRSA和MRSE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似,除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糖肽类和利福平外,大医院中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1996年日本分离到两株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来,美国和法国均有一些病例发现。我国目前尚未见报道,但值得关注。与有些细菌耐药株毒力降低不同,MRSA与MSSA具有同等致病性。
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有:
(1)产生灭活酶和修饰酶: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可破坏多种青霉素类抗生素,产酶量高的某些菌株可表现为对苯唑西林耐药。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可灭活氨基糖苷类,使菌株表现为对氨基糖苷类耐药。葡萄球菌还可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而使其耐药。
(2)靶位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PBP)是葡萄球菌细胞壁合成的转肽酶,葡萄球菌有4种PBP,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的染色体上有mecA基因,编码产生一种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低,能在高浓度β-内酰胺类环境中维持细菌的胞壁合成,使细菌表现为耐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布简称为MRSA和MRSE,其耐药机制相同,这些耐药菌除对甲氧西林耐药外,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同时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耐药率也很高(》50%);DNA旋转酶靶位改变和拓扑异构酶Ⅳ变异是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此外,葡萄球菌还可改变磺胺药等叶酸抑制剂、利福平、莫匹罗星、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等的作用靶位而对这些抗菌药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