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脑震荡时发生意识障碍的机制:脑震荡时可发生数秒至30min的意识障碍。关于昏迷发生的机制,有许多假设,但迄今未充分阐明:
A、脑血管学说主张脑震荡是一过性脑血液循环的障碍。
B、持细胞分子紊乱学说者认为脑震荡是脑细胞分子紊乱,致神经传导径路阻塞。
C、细胞膜放电论者推测脑震荡时中枢神经细胞膜发生放电,招致神经组织兴奋性发生改变,从而出现生理和代谢紊乱。
D、脑脊液冲击学说是二次大战后形成的理论,当发生脑震荡时脑脊液在脑室系统急骤移动或形成的液波冲击脑室壁,导致第三脑室、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E、持神经元损伤学说者相信脑的中间神经元受损引起意识障碍。
F、近来被多数学者接受的机制是脑干网状结构受损,此外受伤时颅内压急剧变动和脑血管功能紊乱也起助长的作用。
(2)脑挫裂伤
①一般改变:头颅受到外力作用致脑组织发生器质损伤时,称为脑挫裂伤。这类外伤的特征是意识障碍较为严重和持久(超过半小时),临床表现除全脑症状外,可有局灶性症状,并且因脑血管损伤常伴发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由脑损伤直接引起的精神障碍:脑挫裂伤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出血、水肿和坏死,由于这些变化引起颅内压增高,并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化、循环以及电生理改变。这些改变似可解释外伤后昏迷的发生以及从昏迷向清醒过渡的一些中间状态,如谵妄、意识模糊等。
脑损伤局部可引起相应的局灶性症状,比较突出的综合征为额叶、颞叶和脑底部,这些部位在颅脑外伤时容易受到冲击。
颅脑损伤一旦发生,立即引起脑功能障碍,这与其他脑器质性疾病不同,缺乏疾病发展过程。因此之故,患者事前缺乏心理准备,在功能缺陷面前不可避免地发生补偿行为。有关脑器质疾患者补偿行为的研究,大多取自颅脑外伤病例(Goldstein,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