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颅脑损伤是否出现精神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的表现形式,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部位有关。损伤越严重,部位越广泛,越容易引起精神障碍。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外伤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此外,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个体素质以及损伤前后和损伤期间的心理状态等相关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为一过性脑血液循环性障碍;脑细胞紊乱致神经传导通路阻塞;中枢神经细胞膜放电致神经组织兴奋性改变;脑神经元受损引发意识障碍;脑干网状结构受损等。另外,对颅脑损伤的消极评价可能是引起心因性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1、原发性脑损伤
(1)脑震荡:脑震荡指大脑功能在头颅遭受暴力作用后所发生的一时性障碍。它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类型,多数并无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但也有极少数致死者。
精神病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脑震荡后综合征。关于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有许多学说,但不外为器质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二者混合机制以及一些修正的见解。脑震荡的即刻因素显然是暴力对头颅的作用,而脑震荡后综合征一旦发生往往迁延甚久,显然已不单单是创伤的影响。
①病因研究:
A、心理机制(psychogenesis):Lidvall等(1974)发现妇女和非技术性工人易患脑震荡后综合征,这些人在颅脑外伤早期即存在心理应激,所表现出的症状反映他们对意外的焦虑,对疾病以及对脑结构可能遭受损伤的恐惧。
B、生理机制(physiogenesis):Rutherford持器质性观点,他观察145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事后发现74人(51%)出现脑震荡综合征的一种或多种症状,女性好发。他发现受伤后24天内,这些患者有头痛、复视、失嗅等症状,并在嗣后6周中这些症状的评分均较高。Montgomery等(1991)对26例轻度外伤(外伤后遗忘不超过12天)进行追踪观察,发现半数病人在受伤后6周和6个月复查时仍存在症状,EEG中θ波有改变,脑干传导延迟,选择反应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