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核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远不像皮质性白内障那样具有复杂的形态学变化和发展阶段,核性白内障往往和核硬化并存,最初,混浊出现在胚胎核,尔后向外扩展直到老年核,这一过程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晶状体核混浊过程中可伴随着颜色的变化,早期,少量棕色色素仅仅积聚在核区而不向皮质区扩展,但有时皮质区很薄,也可呈现整个晶状体均呈棕色反光的外观,当色素积聚较少时,核心部呈淡黄色,对视力可不造成影响,眼底亦清晰可见,裂隙灯检查可在光学切面上以密度差别勾画出混浊的轮廓。
随着白内障程度加重,晶状体核颜色亦逐渐加深,由淡黄色转而变为棕褐色或琥珀色,在长期得不到治疗的所谓迁延性核性白内障病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晶状体核最终变为黑色,形成所谓的黑色白内障,晶状体核颜色与核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颜色越深,核越硬,在拟行超声乳化手术前进行病例选择时尤应注意,从手术角度出发,鉴别皮质性和核性白内障的意义在于,前者的晶状体核一般较小并且比较软,最适合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而后者在选择病例时,特别要考虑核硬度因素,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晶状体核硬化,屈光指数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了近视进行性增加的特殊临床现象,如果核硬化仅仅局限于胚胎核,而成年核不受影响,其结果将会产生一种更为特殊的双屈光现象,即中心区为高度近视,而外周区为远视,结果产生单眼复视。
三、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 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是指以囊膜下浅皮质混浊为主要特点的白内障类型,混浊多位于后囊膜下,呈棕色微细颗粒状或浅杯形囊泡状,有时前囊膜下也可出现类似改变,病变一般从后囊膜下视轴区开始,呈小片状混浊,与后囊膜无明显界限,在裂隙灯下检查时,有时可以发现混浊区附近的囊膜受累,呈现黄,蓝,绿等反射,形成所谓的多彩样闪辉(polychromaticluster)现象,由于病变距节点更近,因此即使病程早期,或病变范围很小很轻,也会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临床上,常常发现视力同晶状体混浊程度不相符合的情况,仔细检查方可发现后囊膜混浊是其主要原因,当前囊膜下出现类似改变时,囊膜下透明区消失,可演变成前囊膜下白内障,这种类型的白内障多发生在60~80岁年龄组,但在成熟期或过熟白内障,以晶状体全面陷入混浊为特点,其前囊膜下受累必然是一种并发现象,不应与此相混淆。
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除后囊膜下浅皮质受累外,其他部分的皮质和晶状体核均透明,因此属于软核性白内障类型,从这一点出发,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是超声乳化手术的最好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