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尿路感染:肾瘢痕形成常是VUR合并感染及肾内反流的结果。
(3)VUR的严重程度:反流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则肾瘢痕发生率越高。一般1,2,3级的VUR较少引起RN,4、5级的VUR几乎都有RN。
(4)肾乳头类型:肾瘢痕主要分布在肾极区,最常见于肾上极,这主要因为肾极区多为复合乳头,呈扁平型,开口大而直,这种乳头很易产生IRR。
(5)有旧瘢痕者易形成新瘢痕。
3、VUR时非感染性肾损害:有报道显示部分反流性肾病在无UTI病史的情况下,出现VUR时称为非感染性肾损害。部分文献报道的半数左右反流性肾病既往无UTI病史。VUR时非感染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与许多因素参与有关。
(1)肾内反流:近年认识到肾盂小管反流、肾乳头结构特点、以及有效抗反流机制的缺乏在RN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Ransley和Risdon报道了两种肾乳头:复合肾乳头和单一肾乳头。前者引流多个小叶,其凹面管口呈圆形并在高压时处于开放状态。单一肾乳头管口向凸面开放,压力增高时管口关闭,防止向肾内反流。复合肾乳头和单一肾乳头的比例为1∶4,多数复合肾乳头在肾上极Ⅲ。Tamminen和Kaprio发现婴儿和儿童有2/3肾乳头无凸面,且开口处有扩大的前庭,是允许肾内反流的乳头类型。正常肾脏发生肾盂-肾反流的压力是80~100mmHg,而肾内反流肾脏在较低压力时即可发生肾盂-肾反流。应用排尿膀胱尿路造影显示,20例肾内反流肾脏中13例有反流性肾病。另外,尿流动力学改变也可有IRR产生肾损害。
(2)继发于高血压的血管损害导致缺血。
(3)静水压力的直接作用。
(4)乳头瘢痕阻碍邻近正常乳头的抗反流机制,导致进一步损害。
(5)Tamm-Horsfall蛋白和尿中其他成分进入间质,引起纤维化和血管周围空间的改变,继发缺血病变。
(6)免疫损伤:抗原可能为反流尿液中细菌或Tamm-Horsfall蛋白。曾有报告认为后者所致的免疫反应,在RN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7)残余肾继发于高滤过的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这种病变常见于双肾受累、功能损害和蛋白尿超过1g/d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