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膀胱输尿管反流分级: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仍是国际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研究组提出的反流程度分级标准:
Ⅰ级:仅累及输尿管。
Ⅱ级:累及输尿管和肾盂,肾盏无扩张,肾盏穹窿正常。
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弯曲,肾盂轻、中度扩张,穹窿无或仅轻微变钝。
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或)弯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穹窿锐角消失,但大多数肾盏乳头外形存在。
Ⅴ级:输尿管、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和弯曲,大多数肾盏乳头外形消失。
二、发病机制
RN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尿液反流引起的肾损害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UTI)在反流性肾病(R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尿路感染是瘢痕形成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VUR是允许细菌从感染的膀胱进入肾脏的重要机制。UTI与RN常密切相关,15%~60%的UTI婴儿和儿童有一定程度的反流。被发现有潜在菌尿的妊娠女性中,5%~33%有尿路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VUR。4%~5%反复发作的症状性UTI患者有反流性肾病。
反流导致UTI时肾盂肾炎发病率增加。文献报道,在有反流的患者,肾盂肾炎见于82%的UTI。有VUR伴UTI的儿童肾移植患者,肾盂肾炎也显著增加。实验研究表明,严重反流时肾皮质可见无菌性间质肾炎,类似慢性肾盂肾炎。感染加重间质无菌性炎症,能在轻度反流情况下引起严重病变。临床上,本病患者发生感染时肾功能急剧减退,抗生素治疗后肾功能改善。
2、VUR及肾瘢痕的关系:VUR引起肾内反流(IRR),IRR的部位即为后来瘢痕形成的部位。在VUR病人中,发现肾瘢痕者15%~73%。VUR引起IRR及肾瘢痕可受一些因素影响,如:
(1)年龄:以往认为肾瘢痕多数形成于5岁以前,现在发现不少病人大于5岁,甚至10岁以上仍可形成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