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1.早期防治重点为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如纠正低氧血症、休克、低体温及防治感染等。肾前性ARF应补足容量及改善肾灌流。此时如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存在,可给等渗盐水20ml/kg,2h静脉内输入,如无尿可静脉内给呋塞米2ml/kg。同时应用呋塞米与多巴胺比单用一种药疗效为佳。甘露醇可增加肾髓质血流,对减轻水肿有一定疗效。肾后性ARF以解除梗阻为主,但肾前及肾后性ARF如不及时处理,可致肾实质性损害。
2.少尿期或无尿期治疗
(1)限制液体入量:24h入量=前一天尿量不显性失水量异常损失量-内生水量。不显性失水20~30ml/(kg·d),内生水量10~20m/(kg·d)。以5%葡萄糖为主,不含钾、钠,治疗期间应保持体重不增或每天降低10~20g,血钠应维持在130mmol/L左右。
(2)纠正电解质紊乱:
①高钾血症:应停用一切来源的钾摄入。无心电图改变时,轻度血钾升高(6~7mmol/L)可用聚磺苯乙烯钠1g/kg,可降低血清钾1mmol/L。有心电图改变,血钾>7mmol/L,应给葡萄糖酸钙以拮抗钾对心肌的毒性,并同时应用碳酸氢钠。但如并发高钠血症和心力衰竭,应禁用碳酸氢钠。此外可给葡萄糖胰岛素。以上治疗无效时考虑做透析治疗。
②低钠血症:多为稀释性,轻度低钠血症(血钠120~125mmol/L),可通过限制液量,使细胞外液正常后,酸中毒渐被纠正。血钠<120mmol>
③高磷、低钙血症:降低磷的摄入,补充钙剂。血钙小于8mmol/L,用10%葡萄糖酸钙1ml/(kg·d),静脉滴入。可同时给适量的维生素D,促进钙在肠道吸收。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用碳酸氢钠5ml/kg静滴,或按BE值计算,在3~12h内输入。
(4)治疗高血压:出现高血压主要是水潴留所致,应限制水和钠的摄入并给利尿剂和降压药。
(5)供给营养:充足的营养可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和酮体的形成,而合适的热量摄入及外源性必需氨基酸的供给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新细胞成长,并从细胞外液摄取钾、磷。ARF时应提供167.4kJ/(kg·d)以上热量,主要以糖和脂肪形式给予。
(6)控制感染:选用对细菌敏感而对肾脏无毒的药物。
(7)对症处理:抗惊厥,抗心力衰竭,治疗DIC等。
(8)腹膜透析:新生儿ARF应用以上措施治疗如无效,且伴有下列情况,可给予透析:
①严重的液体负荷,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②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1)。
③严重高钾血症。
④持续加重的氮质血症,已有中枢抑制表现,或BUN>35.7mmol/L(100mg/dl)者。
禁忌证:腹腔炎症、出血素质或低灌流者。
(9)持续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新生儿ARF出现容量过多性心力衰竭、肺水肿、高血钾、严重尿毒症经上述治疗无效者,有条件时可进行CAVH治疗。此法为用一高超滤系数膜片通过血管内插管移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对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均有较好疗效。
3.利尿期的治疗治疗原则是掌握好水和电解质的补充(主要是钾、钠、钙),避免感染。
4.恢复期的治疗贫血可少量输血,给各种维生素。
(二)预后
新生儿ARF预后常较严重,先天畸形者预后更差。获得性病因引起的少尿性ARF病死率可高达60%。有人报道生后60天内需要腹腔透析的婴儿病死率为61%。ARF的预后决定于全身脏器受累程度,并非单纯取决于肾本身状况。少尿持续时间可影响疗程和预后,持续4周以上少尿提示肾皮质坏死。约2/3的新生儿ARF病例其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功能可留下20%~40%降低,并持续1年以上。
感染性休克的定义
准妈妈们在怀孕的期间会感觉到身体的变化,由于宝宝的快速成长,会将准妈妈身体内的许多器官压迫在狭小的空间里,从而引发不适应,这就需要准妈妈去逐步适应了。有一些孕妈会出现休克,这使得我们很是担心,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后果不敢想象,导致休克的原因是什么呢?
产科休克仅指发生于孕产妇特有的休克,系指与妊娠、分娩有直接关系发生的休克。产科休克以失血性休克为主,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和其他特殊原因所致的休克,故将产科休克分为失血性休克和非失血性休克两种。患者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差低。
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一般诊断不难,有出血和感染史,重要的是早期诊断。过去对休克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压降低的指标,实际血压降低才诊断已失去良好的治疗机会,休克已是失代偿的表现,进入抑制期。因此,血液灌流量下降先于血压下降,故临床见到短期内大量失血、失液、创伤和持续高热,均应考虑到有发生休克的可能。
引起各种休克的原因虽有不同,但都存在相对和绝对的有效循环量不足。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随着休克的进程而有不同的障碍,所以对休克的治疗原则应尽早除去导致休克的原因,补充血容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功能,恢复正常机体代谢,根据休克不同分期给以相应治疗。
对于已经怀孕的女性来说,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非常多的,因为不单单是母亲的摄入,宝宝的营养需求也是需要通过妈妈的饮食去进行补充。合理的安排膳食,少食多餐是非常好的一个饮食习惯,并且需要坚持适量的运动,才是对身体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