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泡状棘球蚴病在B超下表现为类似于肝癌的片状不规则实性肿块,与肝组织分界不清,内部回声杂乱,强弱不均,中间可有小的液性暗区。
4、CT检查肝包虫囊肿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滑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的低密度病灶,CT密度值接近水的相对密度(0~25HU),无增强效应,囊壁一般较厚,有时可见弧形或环状钙化影,囊内具有子囊是其特征之一,子囊的相对密度通常低于母囊,多个子囊的存在使病灶呈多房性,有人把肝包虫囊肿的CT图像分为3型:A型:子囊小而圆,分布于母囊发育的早期;B型:子囊大而不规则,几乎占据母囊全部容积,互相挤压呈花瓣状,子囊间有较厚的假隔分开;C型:病程较长的囊肿,其囊液的CT密度值较高(40~60HU),边缘或内部有钙化,少数小子囊位于母囊周边,当囊肿破入胆管,可见肝内胆管扩张等胆道梗阻表现,囊肿继发感染后,囊液CT密度值升高,并可出现气体,周围肝实质可见水肿改变。
肝泡状棘球蚴病表现为境界不清的片状低密度病灶,因其向外芽生的特点,子囊在病灶的边缘呈粗锯齿状凸出,增强扫描后更清楚,此为其特征性改变之一,病灶内有大小不一的液性区,使整个病灶呈“地图”状,约80%~90%的病例病灶内可见钙化灶,呈不规则斑块状,细颗粒状,结节状或圈状。
5、磁共振(MRI)检查在T1加权图像上,包虫囊肿壁呈连续光滑,厚薄均一的低信号环状边缘;在T2加权图像上显示更加清楚,此为肝包虫囊肿的一个特征性改变,囊内容物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若母囊内充满子囊,囊肿呈多房性,在囊肿发生破裂感染后,囊壁形态变得不规则,内部信号不均匀。
6、放射性核素显像肝包虫囊肿表现为边缘非常清晰的放射性缺损区,而肝泡状棘球蚴病则表现为境界模糊,边缘不规则的放射性缺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