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癌无症状定期检查AFP及B超可发现
肝癌在我国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率占第2位。我国每年约30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55%。很多肝癌患者因平时没有症状,发现时已经晚期,失去了有效的治疗机会。那么该如何及早发现肝癌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肝癌的常见原因:肝炎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如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烟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有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以及遗传因素等。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系特别密切。约80-9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经多年研究发现,乙肝得病越早,转化成肝癌的概率越高。特别是由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病毒感染者,40岁左右达肝癌高发期。
那么有没有早期识别肝癌的办法?肝癌早期从微小病灶长到3~5厘米大小的病灶,多无症状,持续时间可达10余个月。往往通过AFP的定期检测及B超检查发现。如果能早期发现肝癌,能通过手术根治;部分不适合手术的,也可通过肿瘤局部消融术,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等控制。
而中晚期肝癌病情发展迅速,病程共约3-6个月,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1)肝区疼痛、不适;(2)食欲减退;(3)消瘦、乏力;(4)发热;(5)肝外转移灶症状;(6)晚期患者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牙龈、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
肝癌防治重在预防和定期检查
很多肝癌病人等症状很明显了才就诊,往往因肝肿瘤过大、肝内外多发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失去了有效的治疗机会。肝癌的防治重在预防和定期检查。主要措施如下:
1.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尤其要预防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和乙肝三系阴性者可预防接种乙肝疫苗。配偶有病毒性肝炎的,性生活要戴避孕套。
3.戒酒、避免使用霉变食物、改善饮水条件等。
4.对高危人群定期AFP、B超监测。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癌和活动性肝病,应该高度怀疑肝癌。对慢性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母婴传播者,建议每半年常规检查AFP、B超。一旦有前面提到的症状出现,要随时检查。
近三成肠癌患者出现肝转移
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全球大肠癌每年递增2%,但我国大中城市以每年5%递增,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比欧美提前约10年。据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广州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突破45/10万,在全国31个肿瘤登记点中发病率位居第一,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大肠癌肝转移极为常见,且又容易被忽视。当肠癌确诊时,有近三成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转移,而在肠癌的发展期,肝转移又成为了肠癌最常见的转移病灶。专家提醒,罹患肠癌或者肠息肉癌变的病人,并非肿物一刀切就可以高枕无忧,必须定期随访复查。
施章时表示,肝脏是一个代偿功能非常好的器官,大肠癌肝转移早期多数没有症状,很多是在检查大肠癌或者大肠癌术后定期复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而一旦肝脏的转移灶出现疼痛、肝功能异常情况的时候,肝脏的转移灶多数已经处于非常晚的地步。所以,预防肠癌肝转移的唯一办法是靠检查。
施章时指出,B超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便宜、方便而且无痛,对于有经验的超声大夫,1cm大小肝转移灶就能被发现,但是这种检查对医生经验的要求很高,所以只是作为初步的筛查。如果B超发现有可疑的肝脏转移灶,建议进一步进行强化的CT或者MRI(磁共振)检查,尤其是MRI,现在是鉴别肝脏病灶良恶性最好的办法。
对于验血能不能发现肠癌肝转移这一问题,施章时表示,癌胚抗原(CEA)是大肠癌比较敏感的肿瘤标记物,但是并不是所有大肠癌症患者这项指标都异常,很多患者即使到了晚期,这项指标也可能是正常的。因此,化验血清的CEA,仅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还是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