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尚未推广使用,肝素没有直接的抗凝效应,需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发挥抗凝作用,如患者体内原有ATⅢ水平较低或在DIC病程中明显消耗,则影响肝素的效应,故应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滴注,其内含ATⅢ量颇丰可与肝素协同作用,如发现所用肝素过量,可用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对抗,1mg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静脉注射可对抗1mg肝素。
疗效观察,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血小板计数的动态检测,或动态监测ATⅢ水平。
4、抗凝血酶Ⅲ(ATⅢ):治疗DIC患者由于ATⅢ消耗,处于低水平,单纯ATⅢ疗法1600~3000U/d,2天可以取代肝素的治疗,肝素与ATⅢ联合治疗有出血的不良反应。
5、活性蛋白-C复方乙酰水杨酸(APC):肝功能受损,感染,可使复方乙酰水杨酸(APC)水平下降,细胞因子如TNF使PC活性下降,复方乙酰水杨酸(APC)可以抑制慢性和急性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复方乙酰水杨酸(APC)5000~10000ug/d,2天,对胎盘早剥并发DIC有效,复方乙酰水杨酸(APC)是治疗DIC安全有效,有益的药。
6、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前已述及右旋糖酐可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聚,因其带负电荷,一般用量不要超过1000ml,双嘧达莫(潘生丁)有解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抑制血小板二酯酶的活性,常用剂量为200~400mg/d,但抗DIC血小板凝聚使用大剂量600mg滴注为宜,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此药有增强依前列醇(内源性前列环素)的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量可减半,现阿司匹林主张用小剂量60~80mg/d,主要阻断血栓素的产生而对PGl2合成酶无影响,大剂量两者都要受到抑制,因血栓素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高于前列环素环氧酶。
7、补充凝血因子: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是产科常输注的血液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