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本学说的支持点很多,但也有许多结果不相一致。
3、后除极假说晚近,许多学者根据细胞电生理研究及临床研究的结果,认为长Q-T综合征的机制是后除极。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的锋电位之后,膜电位并不立即恢复到静息状态,而是继续表现一些幅度较低而持续较长时间的电位波动。根据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后除极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earlyafterdepolarizationEAD)是发生在心室复极早期即动作电位2、3相的振荡性电位,在心动过缓时该电位的振幅可增大。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背景钾电导减弱使K外向电流变小或Na内向电流、Ca2内向电流增强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导致复极过程变慢,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晚期后除极(delayafterdepolarizationDAD)是发生在心室复极的晚期即动作电位3相终了时的电位,在心率增快时该电位的振幅增加。其发生机制是细胞内钙异常增加,由瞬间内向电流(ITi)引发振荡性后电位所致。
起初,由于延迟后除极依赖于肾上腺素的刺激,推测可能是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基础,而早期后除极具有心动过缓依赖性或(起搏)周期长度依赖性。推测可能是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基础。认为延迟后除极是先天性长Q-T综合征发病基础的理由是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延迟后除极的振幅增大,并且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这一点。例如早年有人发现,浸入儿茶酚胺中的犬心浦肯野氏纤维、冠状窦和猿心二尖瓣等,均可产生延迟后除极。1984年,Schechter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犬心室肌细胞在肾上腺素的单独作用下即可产生延迟后除极。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先天性长Q-T综合征和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都是早期后除极。
在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研究中,LevineBailey和Elsherif等发现,阻滞钾通道及增加钙内流能诱发早期后除极的发生。从而延长心肌复极时间而引起触发活动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981年,HartzlerOsborn等用常规双极电极技术在JeryeⅡ和LangeNielsen综合征患者的右室肌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发现在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断后,其振幅明显降低。随后Bonatti等报道10例长Q-T综合征,其中8例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而2例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所有病例均可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发现先天性与获得性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最近,EggeLing等用信号平均心电图技术在体表记录到RomanoWard长Q-T综合征患者早期后除极并发现使用β阻滞剂后可以消失。根据基因突变结果,Vincent和Eggeling进一步推测,Harllegras1基因的产生使G蛋白的功能发生改变,使细胞膜的钾离子通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发生损害,导致早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