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型的L1与L2型与免疫学分型无相关性,因而免疫学分型更有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在1980~1994年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可分为3个阶段:1986年以前的五分法,1986~1994年的两大类七分法,1994年法国召开了国际白血病欧洲免疫学分型协作组会议,提出四型21类法。
(1)五分法:依据HLA-DR、CD9、CD10、SmIg、Cyu、CD2、CD5、CD3等的表达与否,将ALL分为五个亚型:Common、未分化、T细胞、前B细胞及B细胞等型。
(2)两大类七分法:由于新的单克隆抗体的发现及临床大量病例的检测,不仅搞清了T细胞与非T细胞的来源,且使ALL的免疫学分型更细致。将ALL分为非T-ALL及T-ALL两大类,前者为HLA-DR 、CD9、CD10、CD20;后者为CD7、CD5、CD2、CD3、CD4、CD8、CD1a (表2,3)。
(3)四型21类法: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按表4确定抗原积分系统。
5.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型(MIC分型)1985年4月22~23日由Vanden Bergh等在比利时组成了第一个MIC研究协作组,讨论并制订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MIC分型,具体分型如下:
(1)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分型见表5。
(2)T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分型见表6。
6.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大约90%以上ALL可检出克隆性异常,最重要的是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和其他结构异常,ALL特异细胞遗传学改变与不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与临床表现、形态学及免疫学表型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
染色体倍体改变与临床密切相关。超二倍体见于25%儿童及6%成人,预后良好,相反,低二倍体预后较差。结合流式细胞仪,可以对DNA含量做更准确分析。一些特异的结构异常表型改变最具临床意义,如t(8;14),8q24的MyC基因移位至14号染色体并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发生并列,重排产生了融合基因并能够转录,影响细胞增生、分化和存活,并导致细胞恶变。异常核型的类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有些儿童研究单位已经根据核型改变将ALL分为不同预后组并给予不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