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具有粪-口传播、自限性病程、季节性高发等特点。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病毒在体外环境可存活较长时间。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海鲜是常见传播途径,集体单位中易发生暴发流行。病毒潜伏期通常为2-6周,患者在潜伏期末至黄疸出现前传染性最强。儿童和青少年是甲型肝炎的易感人群,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典型病例表现为突发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尿色加深、巩膜黄染等黄疸表现。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显著升高,通常较正常值升高10倍以上。症状持续2-6周后逐渐缓解,极少发展为重型肝炎。甲型肝炎不会转为慢性感染,康复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完全康复,病死率低于0.5%。预防甲型肝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和未煮沸的水源。接触患者后应严格洗手消毒,患者的排泄物需用漂白粉处理。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接种程序为6-12个月间隔接种两剂。恢复期患者应进食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避免使用损肝药物,保证充足休息直至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出现持续发热、意识改变等重型肝炎征兆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