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铁性贫血主要由胎儿期铁储备不足、母乳铁含量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喂养不当及母体缺铁等因素引起。
胎儿在妊娠晚期通过胎盘从母体主动获取铁元素,若母亲孕期存在贫血或铁摄入不足,会导致胎儿肝脏等器官的铁储备减少。足月儿正常铁储备约75mg/kg,但铁储备不足的新生儿出生后易在6个月内出现贫血。
母乳中铁的生物利用率虽高达50%,但含量仅为0.3-0.5mg/L。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4-6个月后体内储存铁耗尽,血红蛋白合成受限,可能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早产儿因提前出生错过了妊娠末3个月的铁积累关键期,其铁储备仅为足月儿的1/3。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婴儿总铁量较少,且生长发育更快,铁需求更高,贫血风险增加2-3倍。
未及时引入强化铁配方奶粉或肉类辅食,长期单一喂养会限制铁摄入。牛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牛奶蛋白过敏导致肠道隐性出血,每日铁丢失量可达0.5-1mg,进一步加剧铁缺乏。
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经胎盘转运至胎儿的铁减少。妊娠期未补充铁剂的母亲,其新生儿脐血铁蛋白水平通常低于60μg/L,这种先天不足使婴儿在出生后2-3个月即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预防新生儿缺铁性贫血需从孕期开始加强母亲营养,建议孕妇每日摄入30mg元素铁;早产儿出生后2周起需按2-4mg/kg/日补充铁剂;足月儿4-6个月添加高铁米粉、红肉泥等辅食;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保证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膳食。定期监测血红蛋白,6月龄婴儿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