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新生儿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液体复苏、呼吸支持、免疫球蛋白输注和手术治疗。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缺陷或早产等因素引起。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生素,治疗周期通常为7-14天。严重感染时需联合用药,并监测肝肾功能。
败血症患儿易出现循环衰竭,需及时进行液体复苏。采用生理盐水或血浆扩容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同时需纠正电解质紊乱,监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避免液体过量导致肺水肿。
重症患儿常合并呼吸窘迫,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氧疗。轻症采用鼻导管吸氧,中重度需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避免氧中毒。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免疫功能低下,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剂量为400-500mg/kg,连续使用3-5天。需监测过敏反应,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局部感染灶如脐炎、脓肿等需外科清创引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切除坏死肠段,骨髓炎需病灶清除。手术时机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决定,术前需稳定循环和呼吸。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期间需严格隔离消毒,母乳喂养可增强免疫力。维持适宜温湿度,避免低体温。康复期定期随访神经系统发育,进行听力筛查和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家长需学习正确护理方法,观察喂养情况、精神状态及皮肤颜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出院后继续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按计划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