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在疾病不同阶段用药不同: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尽快抑制病毒复制,将显著减少细胞和组织损伤,是治疗的关键点;而当病毒复制下降后,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以及对于高热、咳嗽使用对症治疗药物,高危人群则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于严重低氧患者,可以采用俯卧位,有助于改善血氧。
他还特别提到,当患者出现黄痰时,不能和细菌感染画上等号,出现痰颜色的变化,只是代表气道分泌物当中有大量脱落的炎症细胞,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抗病毒治疗最佳时间窗:发病三到五天
曹彬强调,发病三到五天内是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的时机,而新冠病毒引起病毒性肺炎往往是在发病一周时,此时已超出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间窗”,还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目前还没有临床研究予以正面回答,可能有部分患者能从中获益,需要考虑基础病、氧合、炎症指标等对患者分层来细化研究。
曹彬列举了一系列临床试验数据,总结出已上市的几款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莫努匹那韦适用于有高危因素的轻/中症患者;瑞德西韦还适用于重症但不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已在日本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Ensitrelvir适用于非高危的轻/中症人群,三期临床试验证明,可显著缩短核心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以及显著降低病毒载量,而且比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有更少的药物相互作用。
而谈及已在国内获批的阿兹夫定,曹彬认为,其机制和靶点目前不是特别清晰,且临床研究结果至今尚未发表,和上述抗病毒药物相比,临床证据链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