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健康新闻 > 胃癌 > 正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清淡饮食远离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并正式命名,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0%,是比较常见的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其不良预后是胃癌。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现为泛酸和烧心;

★腹痛——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

★口臭——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可能导致口气重,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腔异味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传播途径: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在临床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家里一人有胃病,其家属、孩子也可能将来得胃病,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调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同年龄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13%。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的唾液和牙菌斑中,一般通过接触病人的唾液、亲吻以及食用不洁食物后经口传染。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区为20%,有的地区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易感性和菌株型别差异等);

★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早发感染有关;

★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

预防关键: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只有很少人患病。因此大家不必对其产生恐慌,对于带菌者也不需采取特殊的隔离措施。只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

★仔细刷牙——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而认真、仔细地刷牙是消除牙菌斑、预防龋齿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做到每餐后刷牙,至少要做到早晚一次刷牙,餐后漱口,以减少进餐时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

★餐前洗手——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做到餐前仔细洗手,生吃瓜果时洗净、去皮,是直接影响幽门螺杆菌能否被带入体内的关键环节。

★杜绝生肉——有不少人喜欢吃三成熟的牛排,或是吃火锅时肉还没有烫熟就吃,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接触幽门螺杆菌的机会。

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大约80%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即使有一些症状也是些非特异性表现,比如: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极易被当作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肠道疾病而忽视。

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建议公共用餐时要坚持使用公筷、公匙。对于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比如经常感到胃痛、胃胀、胃部不舒服、经常发生打嗝的人群,还应尽早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短期内还没有特异性的或针对性的手段如疫苗(科学家们正在研制)加以预防。将这些信息转达给大家,目的是给大家一个提醒,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是有必要的,这种关注可以从把我们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做起,而且并不难,但是长期坚持并行成习惯就不那么简单了。希望借此引起大家的思考。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致病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胃癌在世界范围内仍为高发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该研究结果为胃癌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引起国际肿瘤界的高度关注。此项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从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

清淡饮食远离胃癌

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长期食用高浓度盐的食品,不但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而且还可以引起胃炎、胃癌的发生。世界上60岁以上的死亡者中有四分之一的死因是患恶性肿瘤,其中胃癌占首位。我国每年也约有16万人因胃病而死亡。研究证明,在致胃癌的诸多饮食因素中,“高浓度食盐食品”为首要因素。胃癌是东方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癌种,其中情况最严重的是日本,每年有近5万日本人死于胃癌,占日本因癌死亡人数的1/4。

盐摄取过多易致胃癌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我国卫生部)指出,日本人胃癌高发,事实上主要还是和饮食有关。简单来说,一是摄取盐分太多,二是缺乏维生素C。

日本厚生劳动省上世纪90年代曾以日本岩手县、秋田县、长野县和冲绳县4个地区为代表,追踪40—59岁的4万名男女的生活习惯。追踪调查10年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以盐分摄取量的多少来区分的5个组里,摄取盐分量最多的一组,比摄取量最少的一组,得胃癌的人数多了1倍。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爱知医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日本人虽然以白米饭为主食,但每天都要喝大酱汤,做菜时用得最多的又是酱油。所以,国民都有摄取盐分过多之嫌。“虽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减盐运动’,将原先日本人每天平均摄盐量从17克以上,降到了现在的12—13克,卓有成效地降低了高血压和脑中风的发病率,但实际上,离控制在每日摄盐量6克以下的目标还很远。盐分摄取过多,会损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高发。”

此外,虽说日本料理素来以清淡著称,但实际上,它的清淡是指,像大杂烩那样味道不分明的菜肴比较少,而总是鱼是鱼、菜是菜;而调味品也不会像我国这样,八角、葱、姜、蒜样样俱全,而是红烧就是红烧,盐炒就是盐炒。因此,掩藏在“清淡”背后的,依然是浓郁的咸味。

维生素C缺乏也是罪魁祸首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日本居民膳食中普遍缺乏维生素C。由于日本是岛国,国民新鲜水果和蔬菜吃得不多,从而使维生素C的摄取量偏低。以盛产柑橘的静冈县来说,居民从柑橘中获得了大量维生素C,这被解释为其胃癌发病较其他地区低的重要因素。

爱知医生说,研究发现,维生素C能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从而达到防癌效果。目前,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已被多个国家写入癌症预防的膳食指南中了。

饮食防胃癌,有章可循

鉴于胃癌对日本国民的严重危害,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提出了饮食预防胃癌的8条建议:1.营养均衡;2.每日饮食小有变化;3.不过量进食和饮酒;4.戒烟;5.多吃绿、黄色蔬菜;6.少吃很咸的食物;7.不吃食物煳掉的部分;8.吃之前,看清食物是否发霉。

美国休斯敦切托莫研究所所长雅松教授报告说:“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人体疫病学研究表明,随着体内钠盐摄入量的增加,胃癌、食管癌、膀胱癌的发病率亦会增加。”过去,日本人喜欢吃盐渍食物如鱼干、鱼酱及腌菜等,因此成为世界上胃癌高发率的国家。目前,由于家庭电冰箱的普及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日本人很少再食用盐渍食品,其胃癌发病率日趋下降。

人们腌制腊肉之所以要加入大量的食盐,是因为高浓度的盐分不仅能使细胞脱水,蛋白质凝固,而且还能使细菌脱水死亡,从而达到较长时间不腐不坏的目的。同样食入过量的高盐食物以后,因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粘膜会造成直接损害。动物实验表明,当喂大白鼠高浓度(12%或20%)的食盐水以后,鼠的胃粘膜发生广泛性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坏死和出血,而低浓度的食盐水则不会引起这些病理改变。高盐食物还能使胃酸减少,并能抑制前列腺素E2具有提高胃粘膜抵抗力的作用,这样就使胃粘膜易受损而产生胃炎或胃溃疡。同样高盐及盐渍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内被还原菌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为此,专家们忠告:欲防止胃炎以及胃癌的发生,必须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尽量避免高盐及盐渍食物。即使是从保护胃粘膜的角度来看,食物也是宜淡不宜咸的。正如有些老中医的养生经验说:“微咸盐水,好比参汤;浓味咸汤,好比砒霜。”这是很有道理的。

上一页6/6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