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疾病常识 > > 正文

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及预防

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些?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种,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一般的接触,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1、艾滋病传播途径一:性接触传播。

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艾滋病传播途径二:血液传播。

(1)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2)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

(3)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4)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艾滋病传播途径三:母婴传播。

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怎样才能能预防艾滋病

到目前为止,艾滋病还没有一个完全能够治疗的方法,所以说一旦得了艾滋病,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打击,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我国特意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这属于一种法律规定,我们来了解一下艾滋病防治条例的部分内容。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艾滋病病人权利受法律保护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消除艾滋病歧视:社会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不利于控制艾滋病传播。有感染风险的人群因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愿检测,不了解自身感染状况,会妨碍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不能积极面对生活,甚至产生报复和危害社会的念头。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艾滋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但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一、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性伴或配偶。

二、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认真听从医务人员的医学指导,自觉参与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工作中来。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明知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而故意感染他人者,将会被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

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不能捐献血液、精液、器官、组织和细胞。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