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喝酒更容易得肝癌?
喝酒伤肝,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更多人知道的是酒精性肝病(ALD)。
临床上,ALD 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人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4%-6%。
说到酒精性肝病,很多人并不在意,觉得反正不是癌,无所谓。
可是,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肿瘤科医生,我必须要提醒那些长期酗酒的人,也许你近期的检查只是酒精性肝病,但如果你不重视,不戒酒,那在不久的将来,就极有可能会得肝癌。
酒精为什么会伤肝?
①酒精是乙醇的俗称,乙醇的中间代谢物乙醛是高度反应活性分子,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复合物,后者不但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新抗原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免疫反应的攻击;
②乙醇代谢的耗氧过程导致小叶中央区缺氧;
③乙醇在肝细胞微粒体乙醇氧化途径中产生活化氧,导致肝损伤;
④乙醇代谢过程消耗辅酶 I(NAD)而使还原型辅酶 I(NADH)增加,导致依赖 NAD 的生化反应减弱而依赖 NADH 的生化反应增高,这一肝内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⑤肝脏微循环障碍和低氧血症,长期大量饮酒患者血液中酒精浓度过高,肝内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氧供减少以及酒精代谢氧耗增加,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导致肝功能恶化。
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长期饮酒患者,其实是乙肝(HBV)或丙肝(HCV)患者,这些患者明明有慢性病毒性肝炎,但自觉身体无不适,仍大量酗酒,却不知道,酒精可与乙肝或丙肝协同致癌。
研究发现,HBV 和酒精联合致肝癌作用除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增生失控,突变与转变之外,还与 P450系产生的前致癌物产生增加,抗肿瘤促进子和维甲酸缺少也有关,两者共同促进有 HBV 基因整合的肝细胞的扩增,慢性 HBV 携带者加速酗酒者发生肝硬化与肝癌,说明酒精和 HBV 起相互作用,HBV 起加速酗酒者发生肝硬化与肝癌。
慢性丙型肝炎及 HCV 标志阳性的酒精性肝硬化有癌变的高危性,主要由于酒精性肝病的病程可因并存的 HCV 而发生改变,慢性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也可为长期酗酒所改变,两者同时并存提高了发生肝癌的危险性。
饮酒合并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HBV-DNA 或 HCV-RNA 水平)均显著升高,可见酒精可抑制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强病毒的致病和致癌作用。
目前,病毒性肝炎合并饮酒与肝癌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饮酒与慢性病毒性肝炎(HBV、HCV)有协同作用,在这些双重影响下的患者可能会在更早阶段发生肝癌,且肝癌的组织学分级常常是高分化的,在饮酒患者中,HBV 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最高,HCV 次之,非病毒性肝炎最低。
2.2型糖尿病患者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更易罹患肝癌,反之,肝癌合并饮酒患者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增高的血糖水平会刺激血红蛋白释放增加,导致血红蛋白与自由基氧化应激造成铁的释放增加,铁是亲氧化剂,在糖耐量异常的情况下增加氧化应激,最终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前文已经论述,大量酗酒本就可以直接损失肝细胞,所以两者协同作用会使肝癌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3.吸烟者
烟草中含有多环芳烃、亚硝胺、尼古丁和可卡因等致癌物质,吸烟可导致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这在医学界已经得到了普遍共识。
研究发现,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以直接损伤肝脏,吸烟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2倍,20岁以前开始吸烟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20岁以后吸烟者的2-3倍,吸烟年龄越早,日后发生肝癌危险性越大,既然吸烟与饮酒都是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可见吸烟者长期饮酒,将会明显提高肝癌的发病率。
喝多少酒会得肝癌?
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酒精的消耗量与肝癌的发病呈正相关,一般而言,短期反复大量饮酒可发生酒精性肝炎,平均每日饮含乙醇80g 的酒达10年以上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如果继续喝下去,极有可能就会发展为肝癌,如果患者合并吸烟、糖尿病、慢性病毒性肝炎,那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病程,将会更短。
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肝癌吗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有酒好办事”,尤其在节假日、聚会、交际的场合,人们饮酒已是一种习俗了。近些年来酒桌上也流传了不少经典“传说”,比如喝酒红脸是海量的表现;红酒兑雪碧好喝又时尚、白酒伤身红酒养人等等。这些说法都靠谱吗?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那些关于酒的“传说”。
一、“喝酒脸红的人千杯不醉,都是海量”吗?
这句话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劝酒的理由。一些人认为喝酒脸红代表血液循环好,能迅速将酒精分解掉,所以千杯不醉。真的是这样吗,酒量和脸色有多大关系?
要想弄清脸红的秘密,咱们就得先从酒精的吸收与代谢说起。
喝酒后酒精先进入胃内,一小部分在胃内分解,大部分进入肠道被吸收进入血液。进入血液的部分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肺呼出,而绝大部分进入肝脏进行代谢。
在肝脏代谢过程中,需要两种酶的参与,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首先由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把酒的主要成分乙醇转化成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把乙醛转化成乙酸,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乙醛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越强,乙醛转化成乙酸而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被排出体外的速度就越快。
乙醛脱氢酶活性的高低很大一部分是由你的基因决定。与欧美人相比,有半数的亚洲人酒后更容易出现脸红的表现,这就是传说中的“亚洲红脸”。乙醛脱氢酶活性的多少可是决定你喝酒是否会脸红以及酒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很显然,如果体内乙醛脱氢酶的含量较少时,就不能彻底分解乙醛,这时身体内的乙醛含量就会增高,会引起人体末梢血管扩张,出现脸红,血压下降的情况。此时身体就会分泌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于是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这就是有人喝酒脸红、心跳加快的原因所在。
可别小看这个在酒精代谢过程中分解产生出的乙醛,它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轻度伤害可成为酒精肝,长时间就会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及纤维化,严重时可能导致肝硬化,进而可能发展成肝癌。如果你的体内缺乏这种酶或者酶的活性低,酒精就不能被快速代谢,体内就会发生乙醛的蓄积。所以,喝酒脸红大多数是乙醛脱氢酶缺乏造成的。
酒桌上再遇到这类人,我们就不要劝他们喝酒了。乙醛代谢不出体外会对肝脏带来的损伤。脸红只是身体不适的一个反应,并不是真正的海量的象征。
二、红酒兑雪碧好喝又时尚?
各种酒兑着饮料喝,似乎成了当下的一种时尚。红酒兑雪碧,啤酒兑可乐……各种奇葩“混搭”组合数不胜数。由于兑了饮料的酒浓度降低了,喝起来的感觉像在喝饮料,所以也给那些原本不能喝酒的人创造了畅快痛饮的机会,让大家在节日里也有条件一起举杯了。
但是通常兑了的碳酸饮料的酒,在胃里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会令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这无形中就加快了酒精吸收的速度,从而加大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另外,兑着饮料喝酒,看似酒精得到了稀释,伴随着愉快的口感,很容易让人放松了对酒精的警惕。感觉像在喝饮料,因而越喝越多,等察觉到酒精作用时,恐怕已经喝多了。
因此,在这儿建议您喝酒不要兑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一方面碳酸饮料加快了酒精吸收入血的速度,另一方面会变相的让人喝的更多。这实际上也增加了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三、白酒伤身,红酒真就养人吗?
酒这东西绝对是小饮怡情,大饮伤身。
尽管葡萄酒里的确含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比如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白藜芦醇、花青素、单宁等抗氧化成分,适量饮用甚至还会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前提一定是适量。
很多人意识到喝高度酒会伤身,喝葡萄酒对健康有益,因此认为多喝点儿更益健康。事实上,不管是红酒还是白酒,喝多了都会对健康带来威胁。
那我们平时总在提的如饮酒应限量,这个“量”应该怎样把控呢?
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建议是男性每天25克酒精,女性每日15克的限量。
酒精量换算成不同酒的种类怎样计算?
有一个很简单的公式,男性可以用2500(女性用1500)除以所饮酒的酒精度数,即可计算出每日饮酒的合理上限了。
以酒精度为50°的白酒举例,用2500除以50°,即得出50克来,那么50克(一两)便是这种度数白酒的一日饮用上限;以10°左右的葡萄酒为例,2500除以10°即得出250克来,这意味着这瓶10°左右的葡萄酒的一日饮用上限是250毫升。
女性朋友适当减少饮酒数量,所以,同样的方式,用1500作为分子,酒精度数作为分母即可做出轻松计算。
饮酒过量就会有患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所以切记:如饮酒应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