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如何防?

2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不过,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病毒传播途径有这样的表述——“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这意味着,截至发稿时间,气溶胶这一传播途径尚未获得官方确认。

对于这一新词,不少小伙伴表示好奇:“气溶胶”是气体还是胶?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1。个头小小,如漆似胶,能飞会飘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其实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颗粒。

越小的颗粒,空气的黏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沉降速度很慢。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就达到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又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早已经消失不见,烟味还久久不散的原因。

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做气溶胶(aerosol)。之所以翻译为“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湍流的推波助澜下飘向远方。飞沫核中若有冠状病毒,再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2。“粪口传播”的方式可能是气溶胶

2月1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在某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RNA)阳性。虽然RNA不等同于有活性的病毒,但也使得粪便中存在病毒的情况成为可能,这让“粪口传播”引起关注。

“粪口传播”最可能通过气溶胶和呼吸传播。这是因为与呼吸活动类似,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排泄活动也是牵扯到软物质和复杂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过程,这些过程甚至可能比较剧烈,因此产生气溶胶也是很自然的。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个相关的研究证据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涉及437个马场的马流感传播事件。这些马场间距平均距离约为1公里,最远达13公里。马流感开始时,隔离政策的宣传和执行都很到位,没有马与马的近距离直接接触,但仍发现很多马被感染。原来,感染区域与风向也密切相关:马流感在气溶胶模式在固定风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备公里级的超长距离的传播能力。

3。温和的呼吸:防不胜防的危险

与喷嚏、咳嗽、说话相比,病毒携带者的正常呼吸是最温和的活动,但也是最防不胜防的。在呼吸的时候,肺部在做大量、长时间的雾化,并且雾化的颗粒极小。病毒携带者哪怕不咳嗽、不打喷嚏,也可能悄无声息地不间断地释放含病毒的气溶胶。

科学家发展了动物模型来研究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甲流的几内亚猪(guinea pig)模型。感染了甲流的几内亚猪会有发热症状,但是不咳嗽,这就排除了大飞沫传染的可能性。但研究发现,相距三英尺的两个笼子中的几内亚猪仍然可以被感染,这是呼吸导致的气溶胶传染模式的有力证据。

4。病毒浓度或随距离急剧下降

有学者认为,在气溶胶状态下,一小时后病毒都可能保持感染能力。他们认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可能脱落并成为病毒离开人体的载体,为病毒保持活性提供条件。而这一小时内气溶胶凭借风势可以上青云,也可以传播到几公里外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无需太过担心。即使病毒能通过气溶胶进行长距离传播,随着距离的增长,病毒浓度也会急剧下降,会达到远远低于感染剂量的水平。

何为“气溶胶传播”?

一般来说,传统的呼吸道传播途径只有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所说的“飞沫传播”主要是指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直径大于5微米的液滴”直接接触到易感者的面部黏膜引起的接触性感染;因为飞沫直径比较大,更容易在空气中下沉,所以大多是近距离传播。而所谓的“空气传播”则多指易感者吸入了含有病原体的微小粒子,由于传播距离比较远划分出的一类。

时代在进步,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咳嗽、说话以及打喷嚏的过程中,周围其实可以检测到亚微米、甚至超微米级的颗粒物质,这样对“空气传播”就有了很深的认识,因此就出现了“气溶胶”这样的名词;广义的气溶胶就是指“悬浮于气体当中直径为0.001—100微米间所有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狭义的“气溶胶”则代表“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的更小的固体和液体颗粒”。

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如何防?

用易懂的语句解释所谓的“气溶胶”,其实就是能够在空气中悬浮的小微粒。和普通的空气传播相比,“气溶胶”悬浮的时间更长,漂浮距离也会更远。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影响大吗?

一般来说,空气中存在的“大气溶胶颗粒”比较多(直径大于10微米),我们在生活中使用一般医用口罩即可防御拦截,当然使用防雾霾口罩会更好。对于那些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来说,重量本身比较轻,更多分布于高空,一般随风飞走的可能性更大,几乎不会被人体获取。值得注意的是,气溶胶本身存在电荷,

质点比表面能

又很大,其(病毒)更容易被破坏,存活度并不高,无需过度紧张。

有的人疑惑“悬停在衣服或者皮肤上的气溶胶病毒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气溶胶形式的病毒通过手、胳膊接触到我们的口鼻眼的几率非常微小;就算接触到了,如此之少的病毒“量”,也几乎不会对身体致病。

对于气溶胶传播来说,非常细小的气溶胶质点可以催化或者摧毁病毒,并无危害;而直径很大的气溶胶质点能够吸附病毒,但是佩戴合格的口罩即可以对病毒加以防控。对待气溶胶,需要重视,但是真心没有必要恐慌、害怕。

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如何防?

我们该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5个要)?

“开窗通风”很有必要:

降低“气溶胶”对我们生活的威胁,“开窗通风”很有必要,特别是住在“正常小区”的普通居民;每日三次打开离得最远的正对两扇窗户,每次通风30分钟,做好合理的通风工作。

当然,也请您注意,气溶胶有可能随着空气流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由于“气流方向的不对”导致被污染的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地方。

所以,如果有“隔离人群”正居家隔离,请在公共区域通风时关闭“患者所在区域的全部门窗”,避免给其他人增加风险。

要避免外出,减少人群聚集的次数:

面对疫情,减少外出和社会活动聚集,避免交叉污染,降低风险。

“日常消毒”要做好:

对家里的桌椅、马桶坐垫、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要做好定期消毒,用75%的医用酒精或者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如何防?

要做好“防护细节”:

餐具要分开使用,食物要生熟分开,对于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煮沸30分钟以上);避免与人握手或拥抱,微笑示意即可;与人交流最好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出门佩戴口罩,定期更换口罩,饭前便后要洗手,出门回来要洗手,接触到其他物品之后要洗手,而且是“完全洗手”,肥皂、洗手液与水搓洗要大于20秒钟。

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如何防?

要做好居家隔离:

对于外来人员,要做好定期隔离(14天以上);一旦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请佩戴口罩到就近医院诊疗。

科学、理性看待“气溶胶传播”,希望每一个人都做好合理的防范,远离“新冠病毒”。

上一页4/4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