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作为缓解疼痛的常用手段,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令不少人感到忧虑。这类药物在很多家庭中几乎成了常备品,人们倾向于一有疼痛便求助于它们,导致滥用现象较为普遍。然而,不恰当使用止痛药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首先,它们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甚至肾功能衰退,这与药物抑制前列腺素生成有关,尤其是消炎痛类药物更为常见。
其次,某些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包括胃溃疡、出血乃至穿孔。
此外,长期服用某些类型的止痛药,如水杨酸盐和阿司匹林,会抑制血液中的凝血酶原形成,干扰血小板功能,延长凝血时间,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还有,安乃近、保泰松、消炎痛等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极端情况下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肝脏也是止痛药可能影响的器官之一,阿司匹林、保泰松和消炎痛等药物可能导致肝肿大、肝区不适及转氨酶升高等肝损伤表现。
部分人群服用特定止痛药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或哮喘加重。
使用某些止痛药还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头痛和眩晕。
更重要的是,止痛药的频繁使用可能掩盖病情真相,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
长期依赖止痛药还会产生心理依赖性,一旦停药,患者可能难以承受疼痛,类似于镇静剂的成瘾效应。
对于特定群体,如老年人、胃肠疾病患者、吸烟者、酗酒者以及正在使用抗凝剂或激素类药物的人群,不适当的止痛药使用风险更高。例如,老年人因身体防御机制减弱,胃出血和穿孔风险显著增加;胃肠疾病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出血风险更是大幅提高;酒精和某些止痛药的组合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止痛药时,必须谨慎考虑个人健康状况,遵循医嘱,避免不必要的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