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速导航

新生儿健康检查 新生儿健康检查都要做吗

作者:中华网 2019-11-20 14:58:14

新生儿健康检查

终于盼到宝宝呱呱坠地的时刻了!有很多新手妈妈会发现,宝宝出生后不久,医生就在忙碌着给TA做一系列的筛查,比如抽几滴血、做听力检查等。妈妈不免心慌慌的:难道宝宝身体有什么异常吗?

其实,在宝宝出院前,都会接受第一次的健康筛查,也就是新生儿筛查。这就好比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如果考核通过了,就能以健康的姿态跟着家人回家了。今天就来看看宝宝要接受哪些“考核”吧。

第一关:阿氏评分

通过阿氏评分可以评价新生儿窒息的程度以及复苏的效果,这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新生儿出生时状态最简易而实用的方法。

在阿氏评分体系中,满分为10分,包括肤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五个方面各占2分。需要在宝宝出生后1分钟内进行评分,然后将五项评分相加得到总分。

总分≥8表示正常,而总分越高,说明宝宝越健康。如果宝宝1分钟内评分为0-3分,则诊断为重度窒息,4-7分则为轻度窒息。对于缺氧比较严重的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5分钟、10分钟时再次评分,直到连续两次评分都≥8分。

这里1分钟以内的评分,是宝宝出生时的情况,反映其在妈妈子宫内的情况;5分钟以及之后的评分,反映的是复苏的效果。不过,妈妈也不用太担忧,绝大部分的宝宝评分都会在7分以上,而且对于评分过低的宝宝,经过专业的医疗处理,一般可以转危为安。

第二关: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还会通过抽血检查,对一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和内分泌疾病进行筛查,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对宝宝的脑、肝、骨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性的损害。

卫生部规定的新生儿筛查的病种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所在区域的筛查病种,比如蚕豆病、地中海贫血和半乳糖血症等。

新生儿筛查所采用的方法是——

在宝宝开始吃奶72小时后(哺乳至少6-8次后),从足跟取3-4滴血,然后将血滴在专用的采血滤纸上,室温下晾干,放在4℃的冰箱内保存,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筛查中心。如果筛查结果异常,要及时进行治疗。

第三关:听力筛查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到怀孕6个月,TA的听觉器官已经基本发育成熟,直到怀孕9个月以前,基本完成听觉神经系统的髓鞘化。因此,宝宝一出生,TA就已经具备了听力能力。

如果宝宝出生后听力有异常,这对TA将来的语言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排除宝宝听力异常的情况,医生需要给TA进行听力筛查,如果筛查结果显示异常,需要在宝宝出生后42天复查或直接转到当地儿童听力诊断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宝宝的听力损伤在出生时都能表现出来,有部分宝宝可能因为一些后天性和继发性的原因导致后天听力障碍。因此,建议6岁以内的宝宝,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常规的听力筛查,以排除听力异常的情况。

第四关:行为神经测定

这项测定可以全面了解新生儿的体格发育、行为发育、视听感知能力和神经系统的情况。这项检查只适用于足月新生儿,对于早产儿,需要在孕周纠正至40周后再进行检查。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包括有20个项目,即行为能力6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和一般评估3项。每一项评分为0、1、2分这三个分度,满分40分,低于35分为异常。

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在宝宝出生后第7天要进行重复测定,要是结果依然显示异常,则要在宝宝出生后第12-14天和第26-28天分别再次测定。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早期进行干预。

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可要重视这些新生儿筛查项目,期待每一位宝宝都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生儿健康率

第一点:听新生宝宝的第一声啼哭

新生儿出生后20秒内发出的第一声啼哭,仿佛在庄严的宣告:“我来到人世了!”宝宝的第一声啼哭象征着宝宝脱离母体以后,要靠自己用肺呼吸来进行气体交换,这是他们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宝宝吸入肺部第一股气流的气压,相当于宝宝以后正常呼吸气压的10-15倍,颇有“气壮山河”之势呢!宝宝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第二点:算新生儿脉搏

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要测量宝宝柔弱小手上的脉搏,妈妈们可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动脉上,通常测量脉搏的部位在手腕的外侧(桡动脉),小婴儿也可测颞动脉(在耳朵的前上方),压力大小以摸到脉搏跳动为准。

计算单位以1分钟为标准。在测量婴儿脉搏时,要注意脉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律(脉搏跳动是否有规律)及脉搏的强弱。测脉搏一定要在宝宝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因为拇指上的动脉容易和婴儿脉搏相混淆,因此不宜用拇指摸脉。发现脉搏不整齐时,要与心律做对照,以求得准确。

第三点:称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的体重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3000-4000克才为正常体重。

那么,爸爸妈妈平时在家要给宝宝称体重也非常简单。

方法一:先用小被单将孩子兜住,称称重,然后减去小被单及包括尿布在内的一切衣物重量,即为宝宝体重。

家长抱着婴儿站在磅秤上称体重,减去大人的体重,即为婴儿体重。

Tips:在测量前最好空腹,排去大小便,在保证宝宝不受凉的前提下,尽量为婴儿脱去衣裤、鞋帽、尿布等;或所测得的数据应减去婴儿所穿的衣物及尿布的重量。

第四点:看新生儿大便

在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会开始排泄胎粪,约于二三天内排完,胎粪呈黑绿色粘冻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金黄色或浅黄色。正常新生儿大便因喂奶成分不同而不同: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每日6-7次,呈金黄色,较稀,无奶瓣;喂牛奶的婴儿,大便次数较母乳喂养少,每日4~6次,大便呈浅黄色,较干,这些都属正常现象。

如果大便次数超过6~7次,而且有奶瓣及粘液,或水分增多就要引起注意了,应尽快寻找原因且给予治疗。婴儿如果大便太干,排便困难,可用适量蜂蜜代替白糖放于奶中喂食,即可通便,因为蜂蜜有润肠作用。如果大便次数虽多但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也不用紧张,可留意继续观察。

第五点:观察新生儿排尿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也有的健康宝宝是在48小时后才排尿的。新生儿的尿液一般是透明、淡黄色的,尿量随吃奶量的变化而变化,尿液的颜色也随之有深浅变化。新生儿一天排尿2-3次,随着吃奶量的增加,从第2周开始,每天可排尿20次左右。

有的宝宝出生后3-5天内排尿时会大声啼哭,在白色的尿布上可以看到婴儿砖红色的尿,这是由于初生婴儿的肾脏功能不完善的闭关,并不用担心。新生儿吃奶量不多,从皮肤和肺部呼吸蒸水分又多,因而会出现身体缺水,尿量少而浓的情况。尿少了,尿液里没有完全溶解的尿酸盐在肾脏内形成尿酸盐梗塞,会造成排尿时疼痛而引起婴儿哭闹。随着奶量的增加,尿增多后尿酸盐会完全溶解在尿中,宝宝就能顺利排尿了。

第六点:量新生儿体温

新生儿体温一般在37-37.5摄氏度之间为正常。因其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新生儿体温有不稳定性。若外界温度变化大,又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新生儿就容易发生疾病。因此新生儿的保暖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调节好室温,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季有空调或其他取暖设备的家庭,要定期开窗或开门调节空气;夏季除通风外,可以在地上洒冷水或放冷水盆,以帮助降温。

再就是根据室内温度变化增减衣被

1、室温在10℃以下,给新生儿上身穿棉衣,包一床小被,盖一床大一点的厚被,小被外面放热水袋;

2、10~15℃时,穿棉衣,包一床小被,再盖一床被子;

3、16~21℃时,穿夹衣或绒衣,包一床小被;

4、22~25℃时,穿棉毛衫,包一层小薄被;

5、26~28℃时穿棉毛衫,包一床小夹被或毛巾被;

6、29~30℃C时穿汗衫,包一层单布;

7、30℃以上时穿小背心或带一小肚兜,不打包,盖好肚子就行。有空调的家庭,室温保持在与室外温度相差8℃左右或者在25℃以上,湿度在60%~65%。

第七点:看新生儿皮肤

广告上新生宝宝的细嫩皮肤,经常让人羡慕不已。那么,新生儿的皮肤状态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健康的肌肤呢?

健康足月新生儿的皮肤是红润,光滑的;有的皮肤表面有少许胎脂,肩背部有少许胎毛,皮下有丰满的脂肪;甚至有的宝宝生后头几天的皮肤好像很粗燥,甚至有脱皮现象,有皱折的地方还会有皲裂。这是因为宝宝的皮肤长期在羊水中浸泡,出生后没适应干燥的环境,所以看上去非常粗燥。但是过几天之后就会很光滑了。

第八点:研究新生儿反射行为

新生儿出生后,就会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非常有趣的反射条件行为。这些反射正是宝宝身体健康的表现。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吞咽反射:当你用手指或奶瓶轻轻触动宝宝的嘴边或口腔黏膜,他马上就会把嘴和舌头伸过去,开始有力地吸吮起来。这个动作能引发宝宝有节奏的吸吮运动。

6789

标准九发现新生儿视线发展

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新生宝宝视觉发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遵循这五个规律。

1、新生儿在清醒时,只要光不太强,都会睁开眼睛。

2、在黑暗中,新生儿也保持对环境的有控制的、仔细的搜索。

3、在光适度的环境中,面对无形状的情景时,新生儿会对相当广泛的范围进行扫视,搜索物体的边缘。

4、新生儿一旦发现物体的边缘,就会停止扫视活动,视觉停留在物体边缘附近,并试图用视觉跨越边缘。如边缘离中心太远,视觉不可能达到时,婴儿就会继续搜索其他边缘。

5、当新生儿的视线落在物体边缘附近时,便会去注意物体的整体轮廓。如新生儿在观看白色背景上的黑色长方形时,其视线会跳到黑色轮廓上,在它附近徘徊,而不是在整个视野游荡,这表明新生儿偏爱注意对比鲜明的图案,而且偏爱注意轮廓或形状的边缘,而不是图案的内容。

利用这些规律,妈妈们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让宝宝训练视力呢。

678910

第十点:观察新生儿听觉增强

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医学研究表明,虽然人的听觉在妈妈肚子里就已形成,但听力发育的关键期则在婴幼儿阶段。也就是说,决定孩子终生听力良好的前提是,抓好宝宝3岁前的的听觉保健。宝宝听力需在保护中发展。医学专家强调,在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任何外来的不良因素,都可能使听力发展受到干扰甚至破坏。

首先,妈妈要积极预防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中耳炎等疾病,它们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婴儿的听觉器官,进而造成听觉障碍。

其次,要慎重用药。不少药物具有耳毒性,特别是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

然后,是要尽量避开噪声。婴儿的听觉器官外耳道短而窄,加之耳膜薄,不能耐受过强的声音刺激,特别是尖锐噪声会损伤婴儿柔嫩的听觉器官而削弱听觉,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

最后,还要注意不要随意掏挖宝宝的耳朵,耳屎是可以阻止尘埃、小虫的入侵,缓冲噪声,保护鼓膜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另外,耳屎的油腻性还可阻止外界水分的侵入。

当然这些事情很繁琐,刚刚生产完的妈妈很难有精力完成,所以最好还是爸爸们记住来执行。

医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