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碱性磷酸酶偏高
专家指出,碱性磷酸酶偏高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病理性原因常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和骨骼疾病。
碱性磷酸酶偏高的原因具体有如下5种:
1、生理性原因:儿童骨骼发育期、孕妇,这些情况下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很活跃,所以检测时值会偏高。
2、肝胆疾病:由于肝脏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最多,因此如果肝胆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碱性磷酸酶偏高。当人体患有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引起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偏高。
3、骨骼疾病:由于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也很活跃,因此有骨骼疾病的患者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偏高。例如骨折愈合期、佝偻病、骨质疏松、软骨病、骨恶性肿瘤等。
4、其他不是很常见的疾病,例如肾病、严重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白血病等。
5、某些药物导致。临床患者采用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巴比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会导致碱性磷酸酶偏高。像这种药物导致的碱性磷酸酶偏高,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停药后即恢复正常。
孕妇碱性磷酸酶偏高总胆汁酸偏高
孕妇在怀孕阶段,身体总是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是肝胆淤积综合症,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数都不属于特殊品种,主要是由于孕期出现的综合征,才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只要注意饮食有合理休息,必要的时候到医院定期做好检查,只要不影响到肚子中的宝宝,可以暂时先不用治疗。
胆汁淤积症介绍
妊娠胆汁淤积症是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每100例孕妇中有2.3~3.4人发生。皮肤瘙痒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大多发生在孕28~30周,但最早在孕12周即可发生。随着孕期的进展,皮肤愈来愈痒,以躯干及下肢为主,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夜间尤甚,影响睡眠,瘙痒难忍时抓痕累累。分娩后1~2天瘙痒迅速消失,少数持续1周。瘙痒数周后约有50%孕妇出现黄疸,但仅眼睛巩膜轻度黄染,部分孕妇还有食欲减退、腹泻、乏力、腹胀等不适,但不严重。实验室检查,血清结合胆酸水平升高,1/5~2/3病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80%多的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再次妊娠,本病可以再次发生。病人常有家族史,其母与姐妹往往有同样病史,故认为本病同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关。妊娠胆汁淤积症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更常见。因两者症状有相似之处,故易误为肝炎,应注意鉴别。本病的特点:一是发病后孕妇一般情况良好,消化系统症状不明显;二是瘙痒突出,并有黄疸;三是肝功能只有轻度损害;四是产后病情不加重,且症状及黄疸迅速消失。本病对胎儿危害较大,容易引起早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孕妇一旦出现皮肤瘙痒,就应该及时检查。在瘙痒出现前或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前血清结合胆酸先升高,是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熊脱氧胆酸、地塞米松亦有一定疗效;苯巴比妥不但可以减轻瘙痒,还有助于夜间安然入睡。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应补充维生素K。出现黄疸或监护提示胎儿缺氧可能时,应及早住院,必要时及时结束分娩,产后还须警惕大出血。
疾病分类
症状体征:①妊娠中、晚期先出现全身瘙痒,夜间更为严重,无特异性皮疹。②无肝炎病史或接触史,也常无消化道症状及肝脏肿大,且无叩击痛或压痛等。③黄疸只在孕期发生,并在妊娠终止后消退;在出现黄疸前,即有瘙痒;且黄疸多为轻或中度,远较瘙痒为轻。
诊断检查
1、实验室检查(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可达68~88.5μmol/L(4~5mg/dl),但很少超过85.5μmol/L。(2)血清胆汁酸升高,可为正常的10倍,为本病的特异性征象。(3)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4)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2、B超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案1.休息,列入高危妊娠管理,进行系统监护,积极作对症保肝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
2、药物治疗(1)用疏肝、安胎和利胆中药治疗有良效。消胆胺、苯巴比妥等药物治疗。(5)保肝药物,如肝太乐等。
3、产科处理(1)加强监护,NST监护胎儿,至少每周1次。(2)孕37周后应引产,原则不超过预产期。(3)孕期或临产中如发现胎心异常或怀疑有胎儿宫内窘迫时,多需剖宫产结束分娩。(4)作孕期引产及产后回奶者禁用雌激素。
保健贴士:1、本疾病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患病率约2.3%-3.4%。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2、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3、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苯巴比妥可以减轻瘙痒,有助于夜间入睡,为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