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毒取样操作不规范
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咽拭子取样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在使用咽拭子采样时,采样者需头部微仰、嘴张大、发出长“啊~”音,以尽可能充分暴露咽后壁。
如果因嘴巴张开幅度不够大、腭垂上提不够等而导致取样位置不对,就极易导致取样失败,使检测结果呈现“假阴性”。
3、试剂盒准确性低
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生产的试剂盒,其准确性存在一定差异,在检测时可以用多个厂家或多批次的产品进行检测,以提高准确性。
4、保存条件不达标
能在24小时内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若保存条件达不到,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5、两次检测之间感染
若被检测者不慎在两次检测之间感染病毒,也会出现“阴转阳”的情况。
总之,患者病程,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及检测,以及试剂盒质量等都会影响到咽拭子检测的准确性。
在湖北召开的第十七场疫情防控例行发布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表示,咽拭、鼻咽拭的核酸检测阳性率现在大概是30%-40%,检测阴性是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多次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
如何避免漏诊,提高新冠肺炎确诊准确性
1、注重隔离观察
对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等高危人群进行隔离观察,举国上下进行居家防护等措施,可以很好地避免疫情扩散。
2、注重典型症状表现收治
设置发热门诊,对有典型表现者采用多次检测、多途径检测,以降低漏诊概率。
有典型表现而不能确诊的,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隔离观察。
3、应用其他临床诊断方式
在临床诊断中,除核酸检测之外,还需进行流行病学史详细调查、肺部CT、血常规检查等来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对于高度疑似但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患者,也需按照确诊病例管理,隔离观察。
如今,疫情拐点已经到来,医护人员在一线继续奋战,我们在逐步复工复学的同时,也要依旧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