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期间大鱼大肉、黑白颠倒,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节后身体可能就好“闹脾气”,最常见的就是“上火”。不过,我们在给身体“灭火”之前,先要搞清“火源”到底藏在哪儿。
其实,一年四季的天时变化,对于人体自我调节生理机能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过多进食辛辣、油腻,如热气腾腾的火锅、大鱼大肉等,或暖气使室内环境比较干燥,都易发生“上火”。中医认为,上火属于热证范畴,是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从而身体出现的热性症状,例如口干口苦、咽喉痛、口腔溃疡、小便黄等。总的来说,上火可分为“实火”“虚火”两类,根据其临床表现来进行辨证,常见为“肺火”“胃火”“心火”“肝火”。我们可以通过口服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茶饮或药膳,也可用穴位按摩等方法,调整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去火”的目的。
今天,中医就根据人体“上火”的不同表现,推荐一些实用的“去火”代茶饮、药膳及按摩穴位。
清肺火
肺火多因燥邪伤肺引起,常见表现为咳嗽,痰少而黏稠,不易咯出,咽干鼻燥,咽喉痒痛,舌尖红,苔黄,脉浮数或细数。
代茶饮
桑叶6克,北沙参6克,浙贝母3克,淡豆豉6克,芦根15克。该方可宣肺润燥。
若口干明显,可选方如下:青果3个,石斛9克,菊花6克,麦冬9克,芦根15克,桑叶9克,竹茹6克。
若咽喉不适明显,可选方如下:桑叶6克,麦冬6克,牛蒡子12克,玄参9克,薄荷(后下)6克,太子参9克,甘草3克。
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