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质量达标的玻璃纤维制品不会伤人。
但玻璃纤维制品若存放过久、受潮或遭挤压,易产生大量微米级碎屑,导致危险发生。此外,劣质产品因工艺不达标,纤维与基材结合不牢,易脱落,或边缘未做钝化处理,存在毛刺,都会导致玻璃纤维成为“隐形杀手”。
此外,玻璃纤维扎入身体后,识别和处理也很麻烦。
玻璃纤维通常为透明或与产品同色(如白色帐篷杆、灰色网线),肉眼难以察觉表面脱落碎屑。刺入身体内后,初期痛感类似蚊虫叮咬,许多人误判为普通过敏,可能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出现红肿、刺痛,延误处理时机。此外,玻璃纤维也难以从体内弄出来,传统镊子无法夹取微米级纤维,需用显微手术器械,但强行拔除可能导致纤维断裂残留。
3、防患于未然:这些细节必须警惕
为了避免玻璃纤维受到玻璃纤维的“隐形攻击”,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3个方面:
1)选购环节
认准正规品牌,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检查产品表面是否光滑,边缘有无毛刺、裂纹。
2)使用与存放
避免剧烈弯折、挤压玻璃纤维制品。
存放超过2年的物品建议更换,老化会增加断裂风险。
拆封包装时佩戴护目镜、手套,远离面部,动作轻缓。
3)应急处理
若皮肤被刺,勿抓挠或强行拔出,以免纤维断裂残留。
用胶带反复粘贴伤处吸附浅表纤维,深部异物需及时就医。
眼部受伤立即闭眼,用干净纱布覆盖,尽快前往眼科专业处理。
最后,除了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提高警惕,企业更应严守质量关,完善产品警示标识,避免玻璃纤维再次出现伤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