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福建省印发《关于调整公立医院专家门诊诊查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专家门诊诊查费项目价格进行调整,明确,专家门诊诊查费分三档实行最高限价管理。
其中,一档: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和专技一级,每次最高限价500元,仅限于三级甲等医院;二档:全国名中医、专技二级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三甲医院每次最高280元,其他医院每次最高252元;三档:福建省名中医,三甲医院每次最高150元,其他医院每次最高135元。
图片来源:福建省医保局
早在2017年,福建省曾经调高了整体挂号费用:
调整后,福建省属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的普通门诊诊查费分别从每次25元、20元、12元提高到50元、40元、30元;省属三甲以下医院医师的门诊费用也各有提升。
图片来源:福建省医保局
事实上,过去挂号费曾被认为「与医生劳动价值不够匹配」。
2017年,原卫计委印发《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在公益性导向下,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落实公立医院分配自主权,并明确,医务人员个人收入需要体现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价值,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那么,究竟多少钱的挂号费,才能体现医生的价值?
摇摆的挂号费
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医生主治方成(化名)表示:「我认为挂号费与医生提供的知识价值是不匹配的。不提长时间的学习、培训,与物价对比,现在打的的起步价都从9元提到了11元,挂号费却一直没涨。医生之间有个常用的比方:现在进一次理发店,设计师、总监、店长的收费,都比主治副主任高。」
对于患者而言,挂号是就诊过程中的前置流程,也是区别于药物、治疗,只与医生本人挂钩的一笔费用;而对于医生而言,挂号费也是一种直观的「价格体现」,可以与不同职称医生、不同层级医院,甚至是不同职业进行横纵向比较。
对于医生价值与挂号费的讨论,近年来也屡屡见诸社会新闻。
一次发生在兰州,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20年1月1日后,兰州一家医院门诊所有科室挂号费都降为1元,在此前该院的门诊挂号费是根据不同医生的职称来确定的,现在则全部降成1元。
一次则发生在广州,钟南山院士1200元挂号费的挂号页面引发关注。
两次事件引发的讨论不同在于,针对「1元挂号费」,有人认为定价过低,难以体现医生劳动价值,也可能因为价格统一,而使得患者全数选择高职称医师;针对「1200元挂号费」,则有人提出,价格过高,可能对低收入人群造成负担,也有人认为,1200元的特需门诊费用,正是院士丰富知识价值的体现。
事实上,门诊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其价格的高低。例如定位在保障基本需求的普通门诊,那么费用也就相对较低;而定位在保障疑难杂症诊疗或其他就医需求的,则价格相应升高。
但若剥离开表层的「金额高低」,就会发现,挂号费实际上并非是直接支付给医生的「劳动报酬」。
据某省三甲医院医师王瑞(化名)表示,以挂号费10元为例,当地不同医院医生实际到手的分成不过10%~40%。也有多位丁香园用户表示,自己的挂号费全部归医院所有,并不算进绩效。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