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锐景图片
3
骨质疏松症属于老年病,跟年轻人不沾边?错!
人们通常把骨质疏松症视为老年病,好像它与年轻人不沾边。事实上,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时下有些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尤其是体型消瘦的年轻女性,也有可能罹患此病,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许多年轻白领,平常缺乏户外锻炼,日光照射不足,吃饭挑食或过度节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喜嗜烟酒咖啡等等,上述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年纪轻轻就患上骨质疏松症。
4
老了再考虑预防问题?错!
骨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时刻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旧骨不断吸收(骨吸收),新骨不断形成(骨形成)。
从出生到青年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使得人体骨量逐渐增多,在30岁左右,人体的骨量达到最高值(即“骨峰值”),此后,“骨形成”逐渐小于“骨吸收”,骨量慢慢减少,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的5~10年,由于雌激素锐减,使得骨量流失大大增加。
青春期是骨骼生长的高峰时期。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注重饮食补钙及运动锻炼,就可以获取较高的“峰值骨量”,年轻时储备的“峰值骨量”越高,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就越晚,程度也越轻。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青少年抓起,为预防骨质疏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进入中老年以后才开始补钙及锻炼,其预防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5
只要血钙不低,就没必要补钙?错!
血液中的钙浓度通过多种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的调节得以维持在狭小的正常区间内。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血钙下降时,机体会通过激素的调节,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反之,当膳食中钙摄入过量时,钙调节激素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使多余的血钙沉积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