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针联主席、中国中医研究院原副院长王雪苔在给郑氏针法的题词中写道:“几代真传成集锦,千年奥秘此中寻”,这充分肯定了以郑魁山为代表的郑氏针法,它所传承的不仅是针法、针术,更是针道精魂。郑氏针法以《内经》《难经》为圭臬,以元明学说作旁参,系统完善地继承和弘扬了古典传统针法,在这个针术纷杂的年代尤显厚重与珍贵。
中国传统针灸学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知基础之上的,以阴阳二元论的思维对事物的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阐述,于是就有了形与气的分别。而具体到传统针法,所注重的便是对气的感知与驾驭。无论是师承郑氏者,还是阅读郑氏著述者,均知郑氏针法是以“气”为核心,以阴阳为总纲,以和合为宗旨,以补泻为法门,临证之际在辨证基础上,通过手法的精微操作,达到损盛补虚的目的,使人体复归和合之态。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为针刺第一要务。郑魁山依据“气为神之根,神为气之苗,神气相倚”的理论,秉承“气至即为神临,守气便是守神”的宗旨,提出“针由气导,气乃神赋”的观点,在整个针刺过程中运用手法随气而用巧,以达到调气、驭气之目的,进而达到调神、治神的目的。这种以气通神、神气本一的认知,使《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上守神”的标准落地生根,同时也是对“神者正气也”(《小针解》)的具体实施与现实注解。
无论是《内经》《难经》,还是元明诸家,都有针下生寒热的记载,尤以“烧山火”和“透天凉”为最,世称绝学,而这一切在郑氏一门却得以真实全面地传承与发展。郑魁山十分注重押手的运用和左右手有机配合,并在气至病所基础上守气、驭气,完成对气的出入转化,寒热随生,这与《内经》“气实则热,气虚则寒”的论述是相合的。
郑魁山一直注重功法的练习,强调功夫在针外。练功就是练气,通过练气可以有效感知经气,进而施针调气,达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针法境界。郑氏针法承载着上古针法的气息,传递着下针有神的信念,肩负着针法复兴的使命。以郑魁山为代表的郑氏几代传人,以他们高度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传统针法做了最坚强的守护,让我们有幸目睹传统针法之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