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健康专栏 > > 正文

粉丝模仿水花消失术致视网膜脱离 水花消失术的原理是什么?

粉丝模仿水花消失术致视网膜脱离,水花消失术的原理是什么?

17岁的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比赛上再次上演水花消失术”,从十米高台跳下,空中翻腾转体,最终入水却不见水花,全红婵凭借无可挑剔的表现以425.60的总分夺得金牌。

水花消失术也吸引了大量粉丝模仿尝试,然而一男子为了模仿却导致了自己视网膜脱离。

据媒体报道,该男子看完跳水比赛后,约上好友到河上体验跳水,他从五、六米高的桥面上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回家后他出现了右眼视物模糊,眼前有闪光和遮挡感觉,睡一觉后情况没有缓解。

在医生检查后,他双眼高度近视、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左眼周边视网膜存在变性灶及裂孔,跳水就是诱因。

医生提醒,跳水是为专业运动,近视患者、视力正常的普通人都不建议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尝试跳水。

资料显示,视网膜为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

视网膜分为视网膜盲部和视部,盲部包括视网膜虹膜部和视网膜睫状体部,各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是虹膜和睫状体的组成部分。

水花消失术的原理是什么?

众所周知,当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以一定初速度落入黏滞系数较小的液体时,就会在液体表面溅起水花。

由于物体具有质量和速度,在与液体接触时就会对液面造成冲击。若液体的流动性较好(即黏滞系数低,比如自来水),就会在受到冲击时向周围运动,从而在四周溅起水花,随后又为了填补物体落下后在中间形成的空洞而回流,在中间相撞形成又一波水花。

而如果液体的流动性较差(即黏滞系数高,比如蜂蜜),即使受到较大的冲击,液面也不易发生形变,从而不易溅起水花。

很显然,跳水运动员所面对的泳池,里面的水必然都是黏滞系数低的液体。而且人体的质量以及从高台跳下后具有的速度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水面在如此大的冲击力下却可以只溅起一点点水花,这必然是运动员掌握了入水时的动作要领。下面,让我们把视角切换到运动员入水前画面上。

压水花的标准入水姿势分析

通过观察比赛的慢镜头回放以及跳水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不难发现,能将水花压得很小的运动员,入水前的动作几乎都具有如下特点:

我们知道跳水入水时,最先接触水面的部位是手,如果双手入水时能很好地压住水花,同时将后续入水的身体部位收紧,就能很好地集中力量而不产生额外的水花。

如此看来,入水前双手的形态对产生水花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也发现,不管最后能否压住水花,几乎所有运动员都在使用这样“抓手平掌”的手势,这种手势是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其实历史上,曾经还出现过另外三种手势。第一种是自1975年起,我国跳水运动员开始练习“压水花”技术时采用的手势:两手相距约10cm,手掌上翻,五指伸直张开,掌心对水。

由于入水时冲击力大,手型难以保持,而且双手分开降低了整个人体的流线型效果,所以压水花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出现了两手拇指相扣,其余四指弯曲或伸直的手势。这样降低了入水时所带来的冲击,且增加了整个人体的流线型效果,在压水花效果上有了增强。

“抓手平掌”则是发展至今使用得最普遍的入水姿势,其动作要领是:两手相握,其中一手五指并拢伸直,另一只手握在背部,五指紧扣,手掌上翻,腕关节背屈90°,掌心对水。

这种手势从表观上看,进一步减少了手掌与水的接触面积,能更大程度地减小冲击力。

但是,如果想让接触面积小,应该让两手合并指尖向下入水。为什么这种姿势没有出现过呢?

入水姿势的物理分析

你可能想不到,现有的“压水花”技术是最初在练习“冰棍式”跳水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

“冰棍式”跳水是双脚最先入水,训练时运动员被要求双脚呈绷直状入水,这样虽然可以有效减少水对人体的冲击,但水花很大。

脚尖一直绷直固然很累,偶尔松懈一下没有绷直脚尖,却发现勾脚入水水花反而变小了。于是这样勾脚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抓手平掌”。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