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腰疼的原因有哪些腿也疼
产后腰疼腿疼怎么回事?相信不少新生妈妈们在产后都有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产后疾病最为常见的,还有不少妈妈出现产后腰痛等其他症状。那么,产后疾病怎么护理?
产后腰疼腿疼怎么回事
妇女在怀孕后期和分娩时,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使连接骨盆的韧带松弛。产后,由于这种内分泌的改变尚未得到调整,骨盆还处于松弛状态,而且分娩后的腹部肌肉也变得较为松弛,因而加重腰椎的负担,成为产妇机体自身容易产生腰疼的重要原因。
患了产后腰疼,轻的可以自行调理,重的可以采用推拿、针灸、理疗和药物外敷等治疗。内服消炎镇痛药物需慎重,因为有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平时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坐卧的姿势都应注意,同时抱小孩时也要注意不要压在腰背部。同时要注意“能站,就别坐;能坐,就别躺”的原则,因为坐和卧这两个姿态对于受伤的脊椎是很难平直正确支撑的。
多数的产后腰痛,是孕期腰痛的延续。怀孕期间随胎儿的发育,腰椎前凸逐渐增加,腰后部受力大大增加造成妊娠腰痛,容易延续为产后腰痛。产后哺乳姿势的不正确和过度劳累也会导致产后腰痛。这些在医学上都属于姿势性腰痛,即不合理姿势导致的腰痛,所以产后腰痛应以矫正姿势为核心。
产后子宫恢复
专家解析,因为怀孕而扩张的子宫会在产后4-6周的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要想子宫很快而且很好地恢复的话,产妇就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产后一定要及时排尿,这样才能不使膀胱过于膨胀或者经常处于膨胀的状态。
产褥期应该要避免长期卧位,产后6~8小时,产妇在疲劳消除后可以坐起来,第二天的话,可以下床活动活动,到处走走,这样有利于身体生理功能以及体力的恢复,从而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除喔。还有,卧床休息的时候,尽量采取左卧的姿势,避免仰卧,以免子宫后倾。如果子宫已经后倾的话,可以做膝胸卧位来纠正。
产后应该哺乳,因为哺乳不仅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宝宝的吮吸刺激会反射性的引起子宫收缩,从而促进子宫复原。
最后就是要注意阴部卫生,产妇产后一定要特别注意阴部卫生,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进一步影响子宫的恢复。
腰疼并伴有小腿疼痛
很多疾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有些疾病还有可能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让人们对自己的疾病判断错误。很多腰疼的患者都有腿疼的现象,让人摸不清是腰疼引起的腿疼还是由于腿疼造成的腰疼。下面给大家先讲下腰疼导致一侧腿疼的原因以及改善疼痛的锻炼方法,大家可以在家锻炼减少疼痛。
一、什么情况会引起腿痛
1、腰椎引起的腿痛
主要表现为:屁股疼,大腿和小腿外侧疼,间歇性跛行。
人体有一条粗壮的神经,叫坐骨神经,它从腰椎发出后,沿臀部和大腿外侧向下延伸,当它受到压迫,或因为其他原因受到刺激时,引起的疼痛或不适主要表现在臀部、大腿外侧到小腿外侧的范围。
2、疼痛区域图
间接性跛行即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腿部疼痛不适,停下休息一会儿会好转。椎管狭窄导致的跛行,行走距离不一,发作时需要蹲下或坐下才能缓解。
二、引起腿痛的其他原因
1、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化、变性、增生为病理特点的关节病变,最突出的特点是关节酸痛,清晨起床时疼痛较为剧烈,稍稍活动后疼痛即缓解,活动过量是又会引起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腿痛与气候变化有关,寒冷受凉时加重,温暖时缓解;同时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楼时疼痛明显加重。
2、滑膜炎
膝关节疼痛或伴有轻度肿胀,走路时会产生咯吱咯吱的弹响,上下楼梯或用力下蹲时膝关节不适感加重。
3、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往往是游走性疼痛,患者常感觉时而这里的关节痛,时而那里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指间关节,临床表现为晨僵,活动不灵便。
4、运动过量
运动量过大,易造成肌肉拉伤,而引发腿疼。或是剧烈运动后,乳酸分泌过多,造成肌肉酸痛。
5、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于钙质的吸收能力逐渐变差,导致骨量的丢失,而引发腿疼的现象,也可能伴有腿脚抽筋的症状。
三、功能锻炼方法
1、坐位伸膝
将双足平放在地上,然后逐渐将右膝伸直,并保持直腿姿再慢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
2、俯卧屈膝
双手在头前交叉,将头部放在手臂上,然后将右膝关节逐渐屈膝,尽量靠近臀部,并保持屈膝姿势再慢慢放下,两腿交替进行。
3、伸肌锻炼
将一侧膝关节屈曲尽量贴向胸部,用双手将大腿固定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两腿交替进行。
4、股四头肌锻炼
将一侧腿屈膝靠向臀部,双手反向握住踝部,逐渐将下肢向臀部牵拉,并保持这一姿势,然后放下,双腿交替进行。
5、指推小腿
双膝屈曲,双腿微分,将两手的虎口分别放在一侧膝盖的内外侧,然后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沿小腿内、外侧做直线的指推动作尽量至足踝。
6、拳拍膝四周
双腿屈曲,双足平放在地板上,并尽量放松双腿,双手半握拳,用左右拳在膝四周轻轻拍打。
7、按揉髌骨
双膝屈曲约90°,双足平放在地板上,将双手掌心分别放在膝关节髌骨上,五指微张开紧贴于髌骨四周,然后稍用力均匀和缓有节奏地按揉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