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猴痘是人畜共患病。
猴痘通常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健康人被猴痘病毒感染的动物咬伤,或者是日常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等,都有可能会发生传染。而且猴痘病毒容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猴痘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病,不仅人会感染该病毒,动物同样也会感染。
猴痘一般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感染后通常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出现发热时,可遵医嘱给予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来退热。必要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比如盐酸克林霉素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
猴痘乙类乙管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我国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传染范围将所有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历史上,这两种疾病在全世界和我国都曾经引起过重大疫情,危害很大。乙类传染病现在一共有28种,包括之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刚加的猴痘,以及“大名鼎鼎”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麻疹、狂犬病、肺结核等。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和小孩常见的手足口等疾病。
那为什么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呢?
一般来说,国家会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和评估,发现一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在一定范围和特定人群中的疾病负担较重、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其归为乙类传染病。自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当月共报告新增106例确诊病例。7月,新增491例。8月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多个国家的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病死率约为0.1%。所以猴痘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猴痘疫情有几个特点:
1.是98.9%病例为男性,92.5%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
2.是病例中有5例女性,发病前21天内均有异性性接触史,通过异性性接触感染可能性大,异性伴侣中3例为猴痘感染者、1例近期有出疹史、1例无猴痘相关症状。
3.虽然性接触、抚摸、拥抱、亲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方式都可能传播猴痘病毒,但是,性接触以外的接触方式传播的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1人发生感染。
4.是93.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5.3%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体检等发现。所以,猴痘主要在特定人群中隐匿性传播,感染来源难以迅速查明,有一定的防控难度。
5.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猴痘的潜伏期多为6-13天。早期临床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疲乏、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皮疹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易长在面部和四肢,也可长在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目前尚无重症、死亡病例。
今年7月份,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猴痘防控方案》,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并做到充分借鉴艾滋病的防控经验,在酒吧、会所、浴池等重点活动场所开展教育宣传;出境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信息,做好个人防护;公众要提高科学防范意识,避免与病例发生密切接触。
由于目前尚没有针对猴痘的特效药和可以预防猴痘的疫苗。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洁身自好,及时关注本地或旅游目的地猴痘疫情信息。若发现性伴侣有皮疹(尤其是生殖器、肛周),要避免与其发生密切接触,使用安全套不能完全预防感染猴痘病毒。避免和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同时加强个人手部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