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间如果白细胞偏低,新生儿免疫力也会慢慢下降,从而导致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这让生活中不少宝妈们都非常的担心。那么,新生儿白细胞偏低怎么办?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照顾新生儿呢?
新生儿白细胞偏低怎么办
一、防治感染
轻度减少者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并注意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病灶。粒细胞缺乏者,应考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感染者应行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影象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待病原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若3~5天后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二、升粒细胞药物
造血生长因子,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粒缺患者疗效明确,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并增强其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常用剂量为2~10ug/(kg·d),常见的副作用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碳酸锂有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的作用,常用量为:0.6~0.9g/d,副作用为轻度胃灼热感、恶心乏力等,肾脏疾患者慎用。
婴幼儿白细胞低的原因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过,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要治疗,一要看减少程度;二要看减少原因。
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
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
新生儿血小板偏低是怎么回事
去医院常规的检查,常会检测血小板等指标。对于化验单上出现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的化验结论,去检查的朋友常常不解是什么意思。那么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是怎么回事呢?出现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单纯的这些化验结果偏低,一般认为是不能诊断为疾病的,如果伴有血红蛋白低和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就需考虑是有缺铁性贫血,如果检查这些项目为正常的,就认为不能诊断为疾病的。现在不需要治疗的,如果有贫血现象,适当用些补血的药物治疗,都可以逐渐好转或痊愈的。
有时候出现以上现像有可能是采血时没掌握好,比如混入组织液过多,或出血不畅引起,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在临床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血小板正常即可。因为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在临床上,血小板分布宽度减少,提示血小板减少。
出现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怎么办
1、定期复查血常规,注意观察血小板的情况。
2、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在饮食上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供给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含微量元素铁较多的蛋类牛奶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海产品等。
3、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考量,如果有贫血现象,适当用些补血的药物治疗,都可以逐渐好转或痊愈的。
通过上面的资料看来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如果只是这一个单一指标不太正常,也说明不了太大的问题,并不严重。通过饮食等调理会有所改观。检查出这样结果的朋友,不要太担心了。当然具体的注意事项和治疗方法,还是要听大夫的意见和建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