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正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2、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尤引人关注,其中包括大肠埃希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杆菌、沙雷菌、变形杆菌、产碱杆菌、人心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报道的5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约占9.1%,其中以大肠埃希杆菌、产碱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杆菌多见。

3、其他如厌氧菌、嗜乳酸杆菌属和类白喉杆菌等也是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致病菌。

4、真菌已成为IE的重要病原体,这可能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检查技术和心血管外科的开展等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很多真菌均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且有不断增多趋势。临床上以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和曲菌最常见。据Watanakunakom报道,在瓣膜换置术后2个月内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例中,真菌占9.6%,2个月后的病例占4.0%。Kagan报道在心内修补术(尤其是瓣膜修补术)后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例中,真菌占25%。由此可见,真菌性心内膜炎已成为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的疾病。

5、其他致病原如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尤其柯萨奇B病毒)、螺旋体等亦可成为心内膜炎的病因,应予重视。

二、发病机制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易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存在可能黏附病原体的瓣膜或心内膜:众所周知,正常人血流中经常有短暂性的菌血症,细菌主要来自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或经其他途径侵入血流。正常情况下,侵入血流的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由于机体防御机制作用而随时消灭,不易引起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当心内膜特别是心瓣膜内皮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着,形成无菌性血小板蛋白栓,这是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必备条件,加上该处表面粗糙不平,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容易滞留其中,为其繁殖、滋生提供了立足点,因而易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上一页2/4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